什么是喉头挤卡

发生喉头挤卡现象,首先检查呼吸运动是否协调。因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呼吸器官是发声器官的“能源”器官。不正确的呼吸,可使呼与吸两肌群肌肉的功能失去平衡,歌唱时气息失去控制,因而产生“气冲”或“漏气”现象,由此导致喉头挤卡。发生了这种情况,应该锻炼张口(口鼻同时无声地)吸气,然后保持吸气状态,将气缓缓呼出。如此循环,经常练习,逐渐以发声代替呼气,使喉头稳定下来,保持好喉咽打开、会厌举起的状态,这样慢慢就能克服喉头挤卡现象。

什么是挤卡

声乐理论真是一桩充满着想象力的事物,相比学术化、系统化的专业术语,许多根据日常琐事从而形容声音的民间词汇,更令人觉得生动形象。

由于这些诙谐的民间词汇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久而久之,它们便替代了书面上专业术语的作用,即便是声乐老师,也越来越喜欢使用这些口语化的民间词汇,“海豚音”、“撕裂音”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不过呢,海豚音也好,撕裂音也好,它们背后的含义,都是能够起到正面作用的发声技术。有没有那么一个同样诙谐的,生动形象的口语化词汇,是用来形容歌唱之中切实存在的发声弊病呢?酱酱脑海之中冒出来的第一个词汇,就是挤卡。

关于挤卡这个词是否出自于民间,目前已经没有办法考证,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很难在专业的学术论文,或声乐书籍上面,发现它的踪影。记得酱酱第一次看见这个词,还是在百度高音吧呢。接触唱歌的时间越久,渐渐发现,不论声乐老师,还是专业歌手,甚至是音乐学院里边的老教授,都将挤卡这个词挂在嘴边。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给出的挤卡范例,来分析挤卡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声音。酱酱发现,这些挤卡范例,在声音效果上几乎没有差别。这就意味着标准非常统一,不必一个又一个分别进行讲解。

所谓挤卡,即是喉外部肌肉过度用力,强行绷紧声带,以至于声音变得非常憋,非常窄。比如我们搬动一件重物的时候,下意识所发出的狰狞的声音,就是挤卡的终极形态。当然,一般来说,唱歌不会那么夸张,只是,我们需要明白,挤卡也有一个程度之分。

由于喉外部肌肉过度用力,如果到达高音区,往往还会容易触发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喉头上移。这个时候,声音会在又憋又窄的同时,变得尖锐不堪。

为什么会挤卡

通常来讲,我们说话的时候,喉外部肌肉都会自然而然地处于一个相对松弛的状态,至少酱酱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谁在说话的时候,喉外部肌肉就会紧紧地锁死,致使声音变得又憋又窄。

这个现象说明了,没有人会觉得挤卡的声音好听,大家本身也都有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向正确方向靠拢的这样子的意识。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只要一到唱歌的时候,大家往往就会忍不住去挤上一挤呢?

答案就是高音。说话的时候,我们的音域基本上都处于中低音区,因此,喉外部肌肉就会相当松弛。即便是唱歌的时候,中低音区喉外部肌肉往往也不会怎么用力,在这个音域,我们只需要保障声带正常闭合即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发声习惯,我们的声带也确实会给予我们很好的回馈。

但必须认识到,喉头上提、挤卡、捏着嗓子唱的方法这是错误的。大多数喉头都是随着音高而上提的,直接导致高音时的声音紧张喉咙挤卡,必须认识到解决它的重要性,解决喉头稳定的问题必须要通过打开喉咙与喉头稳定来解决

打开喉咙与喉头稳定的有效方法

1、“打开喉咙”是声乐学习中常提到的名词,有的老师主张不要用“打开喉咙”,应该用“松开喉咙”。其含义就是:歌唱时喉头应该处于吸气时的位置。喉头不能往上跑,喉头附近的肌肉不能紧张,不能挤卡,或者说,不要捏着嗓子唱,喉咙里的感觉应该是打开的状态、松开的状态。不论唱法、不论男女、不论高低声部,都是这样要求的。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唱歌的时候,喉咙有挤卡、捏的动作,随着声音的提高,喉头也跟着往上跑。就是平时人们说的:用嗓子“使劲唱”的现象,打开喉咙就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来的。要求歌唱时,喉咙要打开,或者说要松开,都是一个意思。我们在吸气时,喉头是下降的,喉咙是打开(松开)的,歌唱时就要保持这个状态,所谓“吸着唱”,或者说:歌唱时“保持吸气状态”,都是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要求歌唱时要“打开喉咙”,要“喉头稳定”。

2、要求歌唱时“打开喉咙”或“松开喉咙”,其实质就是要求歌唱时要“喉头稳定”。或者说,喉头在歌唱时要处于较低的位置,不能随着音高的提高而往上跑。喉头的稳定,在声乐学习中是个重要问题,因为喉头的位置影响声音的质量,喉头位置较低时,气息通畅,有胸声共鸣,声音宽厚;喉头位置高、挤卡,唱的音越高,声音越细、越窄,这种声音不够丰满、表现力差。因此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喉头是否稳定,已经成为判断声乐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凡是喉头不稳定的人,其声乐水平很难提高,因而也就很难进入专业声乐队伍。

3、为什么歌唱时喉头要稳定呢?因为人的喉咙里有两个“管子”,一个是食道(在后边),一个是气管(在前边),“会厌”是气管上方的一个“盖儿”,人在吞咽食物时,喉头上提、舌根后退,会厌后倒,盖住气管,食物进入食道;吸气时,喉头下降,会厌竖起,空气进入气管。由此可见,只有当会厌竖起来的时候,气息才能通畅,如果歌唱时喉头上提,会厌必然后倒,盖住气管,气息就不会通畅,所以,歌唱时应该让喉头下降,喉头下降会厌才能竖起,会厌竖起,气息才能通畅,气息通畅才有利于歌唱。所以,歌唱时要求喉头必须稳在较低的位置。另外,从喉头里面的声带到嘴这一段,是歌唱的共鸣管道,喉头如果上提了,这个管道的长度就要变短,喉头下降了,这个管道的长度就要变长,这虽然也可以起到调节共鸣管的目的,但是研究证明,这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好的办法是让管道的长度不变,只调节管道的粗细,使管道的长度和管道的粗细成一定的比例,这样才能够得到最理想的共鸣。所以要求喉头必须稳定。

4、平时人们说话时喉头是上下移动的。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大多数喉头都是随着音高而上提的,就是说不能做到把喉头稳定在较低的位置,如果要求他歌唱时把喉头稳在较低的位置,他会感到困难,有的老师也没有要求学生必须把喉头稳定较低的位置,学生由低音转唱高音时,喉头就往上跑,老师没有指出这样不好,学生也就很欣赏他自己挤卡出来的那种“亮音”。有的人也认为他嗓子好,并大加夸奖,学生听到夸奖了,当然就更不知道喉头上提是他自己歌唱时的毛病了。我要提醒这位同学,你如果不能及早地发现自己的毛病,并设法改正,唱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形成了习惯,就更不好改正了。解决喉头稳定的问题,对有些人来说,确实是个困难的问题,但是它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认识到解决它的重要性,并下决心按老师的要求,一点一滴地进行练习,最终肯定是会解决的。

5、现在人们都知道有三种唱法,这三种唱法对喉头放下来的要求不同,其中美声唱法要求喉头必须放下来,放到最低的位置,民族唱法不要求非得放的那么低,要根据歌曲的风格来掌握喉头的位置,通俗唱法对喉头没有要求必须放下来,也是要根据歌曲的要求来决定喉头的状态,但是,不论哪种唱法,歌唱时气息都要通畅,喉头附近的肌肉都不许僵硬、紧张、挤卡。必须认识到:下巴紧张、僵硬,喉头上提、挤卡、捏着嗓子唱的方法,绝对是错误的。

6、一般人在唱上行旋律时,思想是往上想的,喉头就象是上台阶,随着音的提高而提高。为了保持喉头的稳定,从心理上说,唱上行旋律时,思想应该往下想,要把注意力放在喉头的下降上,放在保持吸气状态上,也就是说,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嗓子上,唱高音不是用嗓子勒着唱,而是打开喉咙,用气息唱。有喉头上提习惯的人,最好不要急于唱高音,一定要在唱中低声区的音时,喉头能够稳定之后,再逐渐向上扩展音域。高音声部的歌者,如果能有意识地学唱中低声部歌者的音色,也有利于喉头的下降。注意!喉头的下降不是用舌跟下压喉头,不是撑者喉咙唱。

7、人在咳嗽时,锁骨上喉头下两侧的肌肉有个膨胀的动作,我们在说或唱“u”的时候,这两块肌肉也是膨胀的。这两块肌肉的膨胀,就是使喉头下降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它,使之发达、有力量,锻炼的方法就是说“u”,说一次就锻炼一次,说的时候下巴要放松,下巴不许故意向下使劲,要用气息说“u”,每说一次都要注意体会那两块肌肉膨胀的感觉和喉咙里松开的感觉,做的次数多了,就会知道“打开喉咙”或者说“松开喉咙”的感觉了。以后在唱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让那两块既肌肉膨胀,喉头就可以稳定了。喉咙就打开了。既然唱“u”的时候,喉咙是打开的,喉头是放下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多用“u”,来作发声练习。在练唱别的韵母的时候,就用唱u的状态来唱,逐渐就可以使喉头稳定了。

《嗓音解剖》解释产生嗓音神秘而复杂的原理。声音训练师和学生、声乐教师、专业歌手和演员,以及任何对嗓音原理感兴趣的人均可以从中学习嗓音解剖知识和发音原理,帮助科学有效提高歌唱技巧等。扫描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hl/118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