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关系ldquo三角化rdqu

我们都知道,父母吵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但造成影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吵架本身,而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

那么被“三角化”,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呢?

承担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当父母决裂的时候,孩子会自责得宁愿死去。

因为无论选择倾向于哪一方,都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背叛。

如果这时再把孩子当成筹码,强行要求孩子选择、站队,就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痛苦和分裂。

这就是典型的三角化。

父母都很“看重”孩子,都希望能够争夺孩子的注意力和亲近。这时候,孩子就被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成了父母权力的来源和象征。

处在这个位置的孩子会非常痛苦、为难、小心翼翼,担心自己的话或举动成为父母冲突的来源。

父母的矛盾和情绪,好像都变成了自己的问题。

抑郁症状躯体化

这也是被三角化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对于孩子来说,他要长大,必然要一定程度内化自己的母亲,也要一定程度地内化自己的父亲。

而当父母之间长期失和,甚至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那么孩子的感受就是自我分裂、自我作战。

孩子无法将恐惧与不安“意识化”“语言化”,就只能“躯体化”“行动化”。

所以,当孩子出现很长时间都没有缓解的身体症状或“问题行为”时,父母就该警惕了,这时在孩子身上用力恐怕是没有效果的,而是应当把注意力放在调整关系上(父母之间的、以及孩子与父母的)。

关系变好了,孩子的很多问题会不药而愈。

无法成长为真正的大人,与家庭分离

心理学家陈海贤曾说过,他的一个来访者的父母经常打架、冷战,而她一直充当父母之间传话筒的角色。

妈妈如果和爸爸吵架了,就会对她说:“你去跟你爸说说。”

幼小的她就会忠诚地、费尽心思地把妈妈的心情、感受、种种“夫妻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都说给爸爸听。

爸爸听完,要么气急败坏地开始跟她争论,对她倾泻之前的怒火和愤恨;要么就一句:“你把这些话跟你妈说去。”

她又得回头和妈妈反馈。

她感到很无力、很压抑,感觉自己像一个桥梁一样,他们有什么问题,都需要通过她来沟通,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这个角色是否正当,而是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承担下来了。

陈海贤就对她说:“你知道桥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桥梁是被固定的,它没有办法找自己的路。因为桥梁知道,如果它离开了,桥梁的两头就会变成两座孤岛。”

常年在家庭关系中被三角化的孩子,很难独立去开拓自己的世界,因为潜意识中自己必须留在家庭里,一直充当父母关系的纽带。

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孩子一直被迫照顾父母的情绪,平衡父母的矛盾,无法做孩子,而是在精神层面给父母当父母,长大后很难不厌恶人的虚弱和脆弱。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

当伴侣身体虚弱或情绪脆弱,想依赖他的时候,就会厌烦透顶,压力山大,拒对方于千里之外。

小时候被父母过度依赖,所以早就恨透了那些依赖他、使用他的人。

因为父母都是“自己人”,被合理化了,孩子意识不到恨。长大后,就会恨成年后亲密关系中想依赖自己的人。

其实有时负面情绪,可以成为情侣之间增进了解和亲密的方式,但从小被“三角化”的孩子,恐惧回避情感融合。

因为情感融合,对他来说意味着被剥削。

文章转自壹心理

所有内容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hl/11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