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下咽癌重点号述评12

正确选择喉癌治疗方式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潘新良,林云.正确选择喉癌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55(12):-.DOI:10./cma.j.cn-1004-

潘新良林云

医院耳鼻咽喉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患者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喉癌的治疗呈现出以肿瘤根治为核心,以功能保全为治疗重点,多种治疗手段和治疗模式并存的特点。然而,丰富的选择也给治疗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对喉癌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和模式进行评述和总结,从对喉癌综合治疗认知和理念的角度出发,以期寻找个体化、合理化的治疗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喉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约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恶性肿瘤的7.3%~35%,发病率排名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由于喉兼有呼吸、发音、吞咽保护的重要生理功能,不但参与维持基本生命活动,而且在社会交往和情感表达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喉癌的治疗不仅需要考虑肿瘤的根治,还要兼顾喉功能的保留。近30年,经口CO2激光显微技术、机器人技术、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调强适形放疗、超分割放疗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保留喉功能的喉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适应证的范围、医生对治疗技术的掌握程度,甚至对这一疾病整体的理解均使得喉癌的治疗效果及喉功能的保留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我国喉癌的规范化治疗仍然充满挑战。

01

喉癌的流行病学

国家卫生健康部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年我国全国喉癌发病2.34万例,其中男性2.08万例,女性0.26万例;年全国喉癌死亡1.32万例,其中男性1.15万例,女性0.17万例。发病率与死亡率相比于—年略有下降,但与年和年数据基本相同。

喉癌的直接病因尚不明确,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饮酒、工业粉尘与毒物(石棉、芥子气等)、空气污染、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维生素缺乏等。其中吸烟与饮酒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吸烟者患喉癌的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3~39倍,且同吸烟的量有显著相关性,这在声门型喉癌中较为常见。饮酒同样是喉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且其与吸烟有协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相比于声门型和声门下型喉癌,饮酒在声门上型喉癌发病中的作用更为显著。

声门与声门上属于不同的解剖亚区,二者胚胎发育来源不同,因此声门上型喉癌的生物学行为更为倾向咽恶性肿瘤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更高的黏膜下播散、淋巴结转移、多原发灶倾向,在治疗方案的制订上应充分考虑这一解剖学差异,以设计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策略。

02

喉癌的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喉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不但在早、中期喉癌的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是局部晚期病变挽救性治疗的唯一方法。通过对病例的仔细选择,合理制定不同类型的、个体化的手术策略,并结合喉功能重建与修复技巧,能够获得满意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喉功能保留率。

1经口CO2激光手术

相对于各种类型的开放式喉功能保留手术,经口CO2激光喉癌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开展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期声门型和声门上型喉癌是经口CO2激光手术的良好适应证,对于T1?T2期声门型喉癌,经口CO2激光手术的总体生存率和肿瘤局部控制率均可达90%以上,这一数据在T1?T2期声门上型喉癌中亦可达到71%~83%和77%~82%。随着手术设备的更新、改良以及术者手术技巧和经验的不断积累,经口CO2激光手术的适应证已得到逐步扩展,有报道认为对于局限侵犯声门旁间隙的T3期声门型喉癌,以及局限侵犯会厌前间隙、舌根组织或梨状窝的T3、T4期病变,均可首先选择经口CO2激光切除,但是我们认为,对于该类患者手术适应证需要谨慎。由于保留了喉的支架结构和气道的完整性,经口激光手术后通常无需气管切开;颈前带状肌、喉上神经、环杓关节等结构的保留则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嗓音质量和吞咽功能保护良好、创伤小、无需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相对低廉的优势使得经口CO2激光手术在早中期喉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局限性同样明显。肿瘤的充分暴露是有效切除的重要前提,经口CO2激光手术局限的视野使得前联合、会厌结节、会厌前间隙、甲状软骨板深处等部位的肿瘤难以获得充分的暴露,尤其对于下颌窄小、舌根厚、甲状软骨板交角较小的患者肿瘤暴露更加困难。对于累及前联合的声门型喉癌,不完全的暴露和不完整的切除常造成该处肿瘤的复发。因此,术中对肿瘤侵犯范围、浸润深度和切缘安全性的判断十分重要,术者应在术前和术中做好转为开放手术的准备,确保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此外,术后瘢痕形成同样是限制经口CO2激光在喉癌切除应用中的重要因素,双侧声带膜部的切除往往造成前联合处乃至原声带膜部形成瘢痕粘连,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发音甚至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人提出对T1b期的患者进行分期手术,但是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患者的条件、病变的特点以及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均是经口CO2激光喉癌切除术的重要决定因素,成功的手术有赖于对手术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对病例的准确选择。

2准确掌握开放性喉功能保留手术的适应证

开放性喉功能保留手术包括一系列旨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前提下保留喉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的术式,根据切除的具体部位和范围可进一步分为:喉裂开声带切除术、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喉前半部分切除术、喉额侧部分切除术、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喉水平垂直部分(3/4)切除术、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环状软骨上喉近全切除术。由于存在需行气管切开、术后鼻饲流质饮食以及增加局部和肺部感染风险等弊端,开放性喉功能保留手术的适应证范围部分被经口CO2激光手术和根治性放疗所替代,但其在保留喉功能的喉癌治疗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支撑喉镜下暴露不佳的声门型和声门上型喉癌、前联合受累的病变、经口CO2激光切除后复发和放疗后复发的病例,开放性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垂直侧前位喉部分切除术可应用于前联合受累、支撑喉镜暴露不佳的T1a、T1b及局限的T2、T3期病变,或应用于经口激光手术后前联合复发的患者。肿瘤切除后应用室带下拉和带状肌肌筋膜瓣修复创面,通常无需鼻饲流质饮食,术后病理为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患者1周后即可拔除气管套管,不再需要其他治疗,其主观嗓音质量不低于经口CO2激光手术。

环状软骨上喉次全(近全)切除?环会厌(舌根)吻合术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Majer和Rieder引入喉癌手术治疗,其切除范围包括会厌下部即环舌骨会厌吻合术(cricohyoidoepiglottopexy,CHEP)或全部即环舌骨吻合术(cricohyoidopexy,CHP)、甲状软骨板全部、双侧声带、室带、喉室和一侧杓状软骨。文献报道其适应证范围较广,包括伴有前联合受累的T1a期喉癌、伴或不伴前联合受累的T1b期病变、单侧或双侧T2期声门型喉癌伴或不伴一侧声带固定、至少一侧杓状软骨活动好的部分T3期声门型喉癌以及T4期声门型喉癌,肿瘤位于前连合,仅累及双侧声室带前端,甲状软骨前半受累,喉腔后部未受累,至少有一侧杓状软骨活动正常。该术式由于解剖标志较为固定、操作相对简单、无需特殊修复与重建、喉功能保留率高、适应证广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T1a、T1b甚至部分局限的T2、T3期病变而言,CHEP/CHP切除范围太大,该术式损失了过多正常的喉腔组织结构和功能单位,术区缝合张力较大,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吞咽功能恢复慢,患者常因难以克服进食呛咳而被迫接受二次手术牺牲全喉而永久失声。过去的20年,开放性喉功能保留手术技术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喉室?声门下联合入路、喉中段切除术能够在保留更多喉腔黏膜和结构的前提下达到等同于或者优于CHEP、CHP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从而获得更快的吞咽功能恢复和更好的嗓音质量。因此,临床医生应该重新审视和把握CHEP、CHP的适应证,建立适合当代技术水平的术式选择策略。

对于前联合受累的T1b期声门型喉癌,喉室?声门下联合入路喉部分中段切除术能够在不破坏喉腔骨性支架结构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肿瘤,具有暴露良好、对喉腔整体结构干扰少,术后无需鼻饲流质饮食、术后7~10d可一期拔除气管套管的优势,能够替代CHEP/CHP作为T1b期声门型喉癌的首选开放性喉功能保留术式。

喉水平部分切除术适用于T1期声门上型喉癌,T1-T3期病变局限于会厌、喉前庭或杓会厌皱襞,未累及杓状软骨、喉室底及前连合者,舌根瓣的运用大大减少了误吸的发生率,成为了水平半喉整复缺损的首选。对于T3期声门上区癌累及一侧杓状软骨,该侧声带固定,对侧声带活动好者,可选择扩大的喉水平部分切除术或喉3/4切除术;T4期声门上区癌累及会厌谷或舌根,向前未超过轮廓乳头,术前肺功能评估预计患者能够耐受吞咽训练时的误吸且双侧声带活动度好者,可选择扩大的喉水平部分切除术。

开放性喉功能保留手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术式的适应证范围,个体化地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术式,尽可能多地保留喉的支架结构、功能单位和正常黏膜,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吞咽、发音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重视重建在喉功能保留中的应用

喉功能的重建是开放性喉功能保留手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切除术后利用合理的组织瓣一期重建喉功能,能够进一步提高喉功能保留率。包括舌瓣、室带、会厌、带状肌、接力肌、颈阔肌肌皮瓣、胸锁乳突肌锁骨膜瓣等,喉吞咽保护功能和气道完整性的重建对于缩短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时间,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4全喉切除术的应用价值

喉功能保留是目前喉癌主要的治疗策略,全喉切除术的适应证范围明显缩小。但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局部晚期喉癌,合并糖尿病、严重肺功能不全、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以及作为喉功能保留治疗后复发的挽救措施,全喉切除术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的前提下,全喉切除术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最可靠的方式。术后经过训练同样可以通过食管发音或者电子喉代替发音功能。

03

喉癌的非手术治疗

放疗是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运用于临床的喉癌非手术治疗方式。单纯放疗在早期喉癌治疗中曾显示出不亚于手术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总体生存率,超分割放疗、加速放疗的应用更使早期喉癌的总体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T1期病变)和约75%(T2期病变),且显示出了良好的嗓音质量和吞咽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治性放疗所产生的放射毒性(如唾液腺损伤、皮肤软组织损伤、颈部瘢痕形成、肌肉组织纤维化等)同样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生活质量。此外,声门上型喉癌可能出现亚临床的会厌前间隙扩散,从而导致实际的肿瘤范围被低估,这也是早期声门上型喉癌治疗效果不佳的可能原因之一。

放疗作为辅助治疗可用于中晚期喉癌的综合治疗。目前尚无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术前放疗与术后放疗在晚期喉癌中的治疗效果,但已有的文献大多表明术前放疗在喉功能保留率上并不高于手术+术后放疗,且放疗明显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术后咽瘘、出血、感染、创面愈合不良、颈动脉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给挽救性手术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单纯运用化疗很难达到治愈头颈鳞状细胞癌的目的,化疗作为中晚期喉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其优势在于降低晚期喉癌的远处转移率。另外运用诱导化疗能够筛选对于放疗敏感的病例,使这部分患者通过后续的根治性放疗或同期放化疗保留喉功能。但对于具体运用何种类型化疗方案的争议以及对放化疗所引起的全身严重并发症的控制是限制放化疗作为晚期喉癌初始治疗的重要原因。

以西妥昔单抗为主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后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作为综合治疗的新方法,靶向治疗在诱导化疗阶段对于提高肿瘤的完全缓解率以及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方面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但如何将其与放化疗进行配合以获得更好的疗效仍是临床研究的难点。

04

喉癌治疗策略的选择

手术及放疗对早期喉癌的治疗显示出相似且良好的生存率和肿瘤控制效果,因此喉功能的保留是早期喉癌治疗的重点。治疗团队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变类型、分期、解剖特征等特点,在尊重患者意愿和充分告知各种治疗优缺点的情况下,选择单一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制定功能保留好、痛苦小、并发症少、经济且总体生活质量高的治疗方案。

中晚期喉癌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提高生存率,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喉功能,选择何种初始治疗以及治疗方案的组合成为该分期治疗中学术争论的热点。Nocon等比较了5?例全喉切除、诱导化疗后手术及诱导化疗后放疗的病例,结果显示以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诱导化疗后放疗的患者。Calvas等研究发现,在Ⅲ?Ⅳ期喉癌和下咽癌中,手术组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放化疗组,即晚期肿瘤非手术治疗的无病生存率不及手术治疗。因此,手术仍然是中晚期喉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中晚期喉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综合考虑患者具体病变范围特点和治疗团队技术水平两方面因素。我们认为,熟练运用各种类型的喉功能保留手术,并合理掌握其适应证范围,能够使许多T3、T4期局部晚期患者有喉功能保留手术的机会,此后再结合术后放化疗提高总体生存率。对于无法通过手术Ⅰ期保留喉功能的患者,可以首先考虑诱导化疗或同步放化疗,如初始治疗失败,仍可评估病变范围后再考虑功能保留性手术的可行性。全喉切除术在中晚期喉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关键作用,及时并合理应用全喉切除术是提高该分期患者生存率的最可靠措施。

05

总结

近20年来,多种治疗方式的引入并未明显提高喉癌尤其是晚期喉癌的总体治愈率,作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喉癌的治疗仍然充满挑战。

手术是喉癌治疗的基础与核心。新手术技术的开发和现有技术的再改良,以及普及规范化的喉功能保留手术和重建技术是早中期喉癌治疗发展的重点。目前晚期喉癌的综合治疗尚缺乏设计严谨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初始治疗的选择、放化疗具体方案的选择、靶向治疗的具体应用方案都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些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以提高生存率和总体生活质量为前提的治疗策略是各分期喉癌应遵循的治疗原则。高效的治疗方案有赖于各专业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制定出以患者为中心、证据充足、规范可行的治疗指南,以提高喉癌的总体治疗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正确认识科学评估

积极推进下咽癌规范治疗

潘新良,魏东敏.正确认识 科学评估 积极推进下咽癌规范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55(12):-.DOI:10./cma.j.cn-1004-

潘新良魏东敏

医院耳鼻咽喉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

下咽癌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预后较差,正确认识其特殊的生物学规律,科学准确评估患者及肿瘤情况,有效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有利于我们实现并推动下咽癌整体诊疗策略的规范化开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下咽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预后较差的肿瘤之一,其无病生存率及喉功能保留率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以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在下咽癌的诊疗上付出了诸多努力,历经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尽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均出现于下咽癌的临床治疗中,但肿瘤的总体疗效并未得到显著提升,5年总体生存率仅在41.3%~53.6%,且喉功能保留率不理想,许多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低下。在我国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各地区间经济、学术及医疗条件发展不均衡,导致治疗效果亦有较大差异,诊疗模式也难以统一。年国内制定了《下咽癌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更新了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均为下咽癌的规范治疗提出了参考依据。基于目前现状,更需要我们尊重下咽癌的特殊生物学规律、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兼顾治疗手段的可及性、综合考虑肿瘤治疗的社会价值,以实现下咽癌整体诊疗策略的规范化开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下咽癌按其解剖亚区不同可分为梨状窝癌、环后癌和下咽后壁癌,各亚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变异较大。正确认识下咽各亚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侵袭特点,可以帮助头颈外科医生在诊疗策略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梨状窝内侧壁癌向深部侵犯可累及喉部,沿杓状软骨后或外侧生长可侵及环杓关节,循黏膜扩展可累及杓会厌皱襞、杓区、喉室带及环后区,亦可向前直接侵犯甲状软骨;梨状窝外侧壁癌更易向外侵及甲状软骨板,甚至累及喉外组织及甲状腺;环后癌向深部可直接侵及环状软骨及喉内肌,或沿黏膜侵及颈段食管;下咽后壁癌生物学行为最为恶劣,易出现黏膜播散,广泛累及咽部及食管。下咽癌恶性程度较高,且局部淋巴管网丰富,早期即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各亚区除原发肿瘤侵袭生长方式存在差异外,其淋巴结转移规律也各有不同。应重视同侧Ⅵ区淋巴的清扫,从某种意义上降低造瘘口复发癌的发生概率,对于局部晚期下咽癌,尤其是下咽后壁癌,则不应忽视咽后淋巴结的探查清扫。下咽与喉在解剖特点、胚胎发育、淋巴引流、病变发展规律等诸多重要方面均差别巨大,故即使二者间仅借杓会厌皱襞相隔,但对两处病变的理解应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出发点上,不可混淆。上述重要的差别一方面对病变范围和手术范围的准确判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另一方面也为保留喉功能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科学准确的评估患者及肿瘤的情况是下咽癌规范治疗的重要一环,由于下咽位置隐蔽,下咽癌兼具易循黏膜扩散和跳跃性生长的特点,内镜检查是观察肿瘤部位、范围和生长方式最直接的方法,有条件时可以采用高清内镜结合窄带成像(narrowbandimaging,NBI),以提高肿瘤的早期发现率,更加清楚地判定肿瘤范围及边界。易出现区域性癌变是头颈部鳞癌尤其是下咽癌的重要特点,下咽癌在头颈部肿瘤中发生同时及异时性多原发癌的风险极高,这不单成为下咽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也将影响治疗策略的选择。而下咽与食管解剖关系相邻,黏膜上皮均为鳞状上皮,且接受共同的致癌因素刺激,下咽癌患者发生食管多原发癌比例最高,为14.2%~28.3%。基于此,在年《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筛查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出下咽癌患者首诊时建议常规行食管癌内镜筛查,推荐首选上消化道白光内镜联合Lugol碘染色内镜(Lugolchromoendoscopy,LCE)或NBI,有条件者可联合使用放大内镜。颈部增强CT和胸部CT是下咽癌的标准分期手段,对于判定肿瘤范围、识别特征性淋巴结坏死、排除肺部转移具有简便快速和普及性好的优点,颈部MRI对于明确下咽癌在咽喉部软组织内的扩展和侵犯程度具有明显的优势,颈部超声则因其精确、经济、无创,是临床评估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有效手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有利于尽早发现复发及转移病例,可酌情作为补充检查手段。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种量表,多维度评估患者情感、心理、社会功能相关的评价指标,对临床治疗作出有效反馈,并协助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策略。下咽癌易发生黏膜下播散的特点使得准确的病变评估成为了诊断的难点,除高清电子喉镜和NBI系统观察到的黏膜范围外,尤其应提醒临床医生对于判断肿瘤的立体范围予以重视,这包括病变是否累及环杓关节、喉内肌肉、甲状软骨、声门旁间隙等重要解剖单元,这一范围的判断直接关系到病变切除的彻底性和喉功能保留的可能性,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临床医生尤其是头颈外科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采取有效手段准确判定肿瘤的范围及临床分期之外,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也应贯穿到肿瘤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中。以头颈外科医生为主导,MDT团队共同制定科学、可行的整体诊疗策略和实施方案,决定不同学科及治疗方案介入的先后次序,保证整个诊疗过程的合理有序进行,以及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协调,以求达到最理想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在下咽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遵循各分期患者的病变特点和喉部受累的具体范围,衡量各治疗手段的利弊,设计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案。早期下咽癌(T1-2N0)包括部分经选择的T3期患者,在强调病变切除彻底性的同时,应把喉功能的保留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可选择手术或放疗的单一治疗模式,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长期生存预后相近。放疗虽然可以避免手术损伤,但根治量放疗之后除了对颈部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之外,外科挽救的风险也随之增大。相较而言,手术仍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声门旁间隙是下咽和喉的自然分界,早期下咽癌很少出现大范围的黏膜下和深部组织播散,因此T1-2期梨状窝癌、部分经准确评估的环后癌、下咽后壁癌,是声门旁间隙入路下咽癌切除的最佳适应证,其能兼顾喉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保留,可有效改善术后吞咽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除开放性手术外,亦有多种经口操作保留喉功能的手术策略可供选择,如激光、等离子、经口机器人手术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以肿瘤的彻底切除为前提,结合术中冰冻病理做到肿瘤的一期根治,如术后病理或组织学检测提示有高危因素时,需行术后放疗或放化疗。对于中晚期下咽癌,原发灶分期为T4期(T4任何N)有手术切除可能的患者,建议首选手术治疗,其他有保喉意愿的患者可选择放疗联合顺铂或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模式。

其他中晚期(T1-2N1-3或T3N0-3)下咽癌患者,其治疗手段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优化,下咽癌的治疗策略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目前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于喉功能保留的中晚期下咽癌的策略选择,包括以诱导化疗为指导的分层治疗、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chemoradiotherapy,CCRT)、手术后放(化)疗以及贯穿放(化)疗过程的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

01

非手术治疗

欧美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手术不易保留喉功能的中晚期患者多采用CCRT。对于有保喉意愿的患者,放疗联合顺铂是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模式,不适合应用顺铂者,可给予放疗联合西妥昔单抗,一些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表明西妥昔单抗在增加头颈鳞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方面有不俗的表现。相比于单纯放疗和手术,CCRT在局部晚期的下咽癌治疗中显示出了满意的局部控制率和喉器官保全率,同单纯放疗相比,CCRT可使头颈鳞癌的生存明显获益。CCRT存在远期不良反应如进食障碍、吞咽困难、喉狭窄等,如何控制及减少各种不良反应也成为研究者们日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ys/11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