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假假不过你喜欢
作假文化,我们都很熟悉。嗯,今天只说说电影中的作假,好莱坞电影工业里的作假。
光彩照人的电影明星、感天动地的幕后故事、好到不看不行的评价……很遗憾,这一切,很可能没有一样是真的。
当然,不止是好莱坞,也不止是电影,娱乐业是一个驳论,人人讨厌并鄙弃作假,但现实太无聊,幻象太诱人太美好,商家和普罗大众一起陶醉其中,共同营造一个虚假的天堂。
文章选自理想国新近出版的“电影馆”系列《制造大片:金钱、权力与好莱坞的秘密》一书。
作假的文化文
爱德华?杰?艾普斯坦
问者:《大白鲨》一片到底是哪一点吸引你?
斯皮尔伯格:我可以讲实话吗?
问者:可以啊,直说无妨。
斯皮尔伯格:真要直说,我就麻烦大了。
——大卫·赫尔朋访问斯皮尔伯格
①
假英雄之必要
大明星在社会大众眼里若不仅是电影里的演员,甚至还是超脱电影银幕的英雄,身价当然就会更高。好莱坞片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不少红星从军,有几人甚至自动请缨从事危险的战斗任务,像是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Stewart,—),这才发现大明星若是套上现实英雄的盔甲,更是身价百倍。
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Stewart,—)
当时美国的政府单位“战时新闻处”,拿明星穿着军服的照片制作海报,也等于是把他们拱成爱国的活招牌。好莱坞的大明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如李奥·罗斯腾(LeoRosten,—)所述,声势攀达“顶峰”,片厂也刻意淡化银幕上下的英雄界线,特地和一些作战英雄签下片约,奥迪·墨菲(AudieMurphy—)便是这样跃上大银幕的,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勋最多的美国军人(后于一九四八至一九六年间演出过二十多部电影)。
到如今,偌大的授权业务,更衬得明星于社会大众心中投下的“现实英雄”,较诸以前,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明星一旦站上英雄的地位,即使遇到电影的票房失利,授权的身价依然不至于下跌。阿诺德·施瓦辛格在此便是最好的例子,虽然他一连三部大片卖座都不够好《魔鬼末日》(EndofDays,)、《第六日》(TheSixthDay,)、《间接伤害》(CollateralDamage,)。但是,他在大众心目当中的动作英雄形象,始终未曾稍减,也因此,他于二三年还是有本钱要到巨额片酬也就是《终结者Ⅲ》的二千九百二十五万美元片约甚至还当选了美国加州州长。而且,施瓦辛格即使转投政界发展,他拥有的控股公司还是为了保护他的银幕形象,控告一家小玩具厂商销售状似施瓦辛格的点头公仔,理由是:“施瓦辛格是全球人尽皆知的名人,他的名字和外貌价值数百万美元,应该属他个人独有的财产。”
施瓦辛格,《终结者Ⅲ》
为动作巨星树立施瓦辛格这般英雄的形象,需要在银幕下也下一点功夫,淡化虚构和现实之间的界线,否则无以竟其全功。这类大明星于公众面前,一定要有能力展现他们的本事,绝不只是背得下来戏里的台词,再涂上厚厚的浓妆,依导演的指挥调度演戏而已。大明星一定也要有能力透过言行举止,让外界觉得下了戏的他们,本来也就有过人之处,不仅生活的一切全在掌握之中,连一般人免不了的犹疑畏怯,他也都能置之度外。例如汤姆·克鲁斯接受电视访问,便大谈他拍《碟中谍Ⅲ》时腾空跳过高处的崖顶、骑摩托车撞车、走过熊熊烈火也不慌不乱:明星展现体魄,经过这一番精彩的描述,便清楚在社会大众心里留下明星下戏依然威风凛凛、不失雄风、“人如其戏”的印象。
汤姆·克鲁斯,《碟中谍Ⅲ》
若是拍片有状况,可能导致明星的英雄光环蒙尘,明星上电视节目自然以绝口不提为宜。动作片的明星若是透露武打场面是由特技替身代打,或动作场面里的大明星是事后用计算机贴上人脸做出来的,片中的惊险场面都不是大明星亲自上阵,那么,再红的“武打巨星”也很难维持沉着冷静的大无畏形象。至于保险公司有权挡下他们演出危险场景,免得他们受伤,片中有明星露脸的动作场面又有多少是第二工作小组在别处拍的,明星本人根本就不在现场;进行后期制作时,计算机绘图公司又在拍好的画面上加了烈焰或是其他危险状况,让大明星安然通过这些,大明星一概不得对外透露(而且,他们也可以放心,特技替身、保险公司和其他影坛同业也都不会戳破这一层假象,因为除了合约有保密条款作约束之外,大家也都有共识,知道下了戏还在演的这些假象,影坛人人同蒙其利)。
男星甚至连演戏化妆也不会承认,唯恐有损他们的阳刚味。例如乔治·克鲁尼就说他演科恩兄弟的《老兄,你在哪儿》,片中脏兮兮的样子用的是天然化妆品。他说:“我只拿泥巴往脸上抹,密西西比州的泥巴,要上戏前就往脸上抹。坐化妆椅我实在受不了,我才不喜欢,而且,反正就是要脏兮兮的嘛。”他说他拍《夺金三王》(ThreeKings,)也没上妆:“我就是伸手捞一点沙子往脸上涂,就(往摄影机前面)站过去,开始演……我还躺在沙地上滚,当个不想长大的小鬼,好玩哟,这样就不用坐化妆椅任人摆布了。”不过,纵使克鲁尼真的拿泥巴往脸上抹,不表示上戏真的可以不作专业化妆,因为化妆有助于打光和拍摄,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也免得跳拍的画面会前后不一。也因此(才不管大明星的脸上挂不挂得住),《夺金三王》于拍片期间还是聘了十五名化妆师,成本较低的《老兄,你在哪儿》聘的是八个其中一位还是沃多·桑切斯(WaldoSanchez),他在《老兄,你在哪儿》和另外八部电影里面,都是乔治·克鲁尼的个人发型师。
乔治·克鲁尼,《夺金三王》
大明星于电影展现的绝技,也可能被人吹捧成明星本来就有的真本领,即使毫无事实根据也无所谓。例如二二年的《金牌间谍》做宣传时,就用过作假的花招。片中主角艾迪·墨菲演的是拳击手,该片公关便宣传艾迪·墨菲本人真的也打拳击。有记者问该片导演贝蒂·托马斯,墨菲是“老经验的拳击手”吗?托马斯回答:“是啊,艾迪小时候,他爸爸就是打拳击的,艾迪很小就会打拳击了。”公关使的这一招“写实”法,还真要把“破格撒谎”的使用范围放得很大,因为,艾迪·墨菲的父亲在他还在襁褓时便已过世,而且,他生前是纽约市的警察,不是拳击手,艾迪·墨菲的继父和兄弟,则是在冰淇淋工厂做事。不管怎样,《金牌间谍》里的拳击场面,也不是艾迪墨菲亲自上阵,而是由特技演员奥斯汀·普利斯特(AustinPriester)充当替身代打的。
艾迪·墨菲,《金牌间谍》
作假这一回事,绝大部分都非明星本意,少有人是因为做人不诚实、虚荣、自私才故意动用影坛这一“撒谎执照”。片厂、经纪公司、唱片公司、授权厂商等等联手组成弥天大网,也可以当作作假的遁词,因为明星的公共形象于他们有利可图,所以,他们不仅要编起作假的大网,还需要维持大网不破。
②
装少年之必要
好莱坞于编剧兼演员本·斯坦恩嘴里,“唯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青春,这是好莱坞唯一有用的人生货币”。他说好莱坞就像“荷包满满的高中”。每一部描写好莱坞的电影,几乎都有好莱坞对青春痴迷的主题。就以艾伦·卡明(AlanCumming,—)和詹尼弗·杰森李(JenniferJasonLeigh,—)所演的《周年派对》()为例吧,讲的就是几位年华老大的演员要在年轻万岁的好莱坞为自己找到角色来演。艾伦·卡明演的乔纳什是编剧兼导演,要以自己写的小说为本,拍一部爱情电影,小说的女主角是他著名的明星老婆,詹尼弗·杰森李饰演的莎莉·纳什。
《周年派对》
不过,由于莎莉已经四十岁了,他便改用另一名二十七岁的女星,格温妮丝·帕特洛饰演的思凯·戴维森,演出自己老婆的角色。片中思凯跟莎莉说:“你是我的偶像,我小的时候就爱看你的电影。”莎莉的眼泪夺眶而出。莎莉后来跟她丈夫说,“你不知道那场面对我有多难堪,”她说,“我自己就是演员。”她先生听了回答:“我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由你来演这角色,你太老了,你若不觉得,那你就和现实脱节了。就算我们想办法能让你的脸再年轻个十岁,我还是没办法用你来拍这电影。”
《周年派对》里说的“现实”,指的便是好莱坞的制作人、导演、片厂主管、经纪人、演员,全都共有的看法:青春的外貌在好莱坞是赛过一切的本钱。即使好莱坞于草创的初期,拍电影这一行要的就是年轻:达里尔·F·扎努克二十六岁就当上“华纳”的头号制作人,欧文尔伯格二十八岁就当上“米高梅”制作部门的最高主管,大卫·塞尔兹尼克二十九岁当上“雷电华”的副总裁,主掌制作大权,哈尔·瓦利斯(HalB.Wallis,—)二十九岁当上“华纳”片厂的最高主管。好莱坞的大亨就算自己老了,还是觉得他们的片厂交给有年轻人的外表和干劲的人去经营会比较好,所以,到了一九四年,好莱坞片厂的制作人,绝大部分的年纪都在四十五岁以下。
到了一九九年代,以二十五岁以下族群为销售目标的授权产品,就算不是好莱坞各大片厂的命脉所系,也绝对是金脉之所在,各大片厂自然更要理直气壮去拍年轻观众爱看的电影了。产品厂商评估搭售交易会不会赚钱、连锁戏院愿不愿意给上好的放假档期、录像带连锁业者是不是会下大笔预购订单买进录像带和DVD、玩具和电玩制造厂商是不是会争取产品授权等等,判断的依据,便是好莱坞片厂拍的片子于年轻观众有多大的吸引力。为了维持产品和这一类族群不会脱节,片厂这时候于有线电视、广播电台的广告,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在二十五岁以下的人口为收视主力的节目。电影的原声带也会仔细插入嘻哈、饶舌还有其他青少年爱听的音乐类型,只要可能,电影也以保有青春美貌的明星(小孩子也算)作为优先考虑的主角。
也因此,好莱坞大家庭的明星或成员,一步入成年,每每就开始千方百计要遮掩外貌与时俱进的岁月痕迹。出现于公开场合不仅爱穿年轻一点的服饰,也会借助染发、植发、假发、肉毒杆菌、胶原蛋白、拉皮,来遮掩实际的年龄。好莱坞大家庭为了维持青春永驻的假象,当然需要大军支持,如染发师、美容师、个人健身教练、整形医生等等,阵容壮盛。
③
假赞美之必要
巴结奉承,本来就已经是通货了,但在好莱坞又经正式建制,每一部大制作的电影片厂会再拍“制作特辑”的短片,提供媒体宣传使用,由演员、导演、制作人、编剧以记者访问的形式,大力自卖自夸一番。“剧组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样的访问,不管被问到谁,都要大肆吹捧那一个人,”这类“制作特辑”的制作人说,“一般公关人员都会陪在一旁,公关若觉得吹捧得不够,就会要求重新再拍。”演出《泰坦尼克号》的一名女演员也说:“公关人员最不想听到你说的,就是把拍片幕后的秘辛真的说出来。他们只要听你把赞美说得天花乱坠。”因此,明星、制作人、导演、编剧在这样的访问里,一般便是一再彼此吹捧,像是“出众的演员”“举世无匹的才华”“天纵英才”。
《泰坦尼克号》
这类访问里的过奖美誉,许多也流窜在送交媒体的电子新闻数据当中:这类资料一样是由片厂的公关人员编成电子“颂赞集”。一名片厂营销主管说过,“电子新闻数据正好可以当答话样本,明星接受访问时可以作参考。”
以这类照本宣科的访问和新闻资料,传唱好莱坞“赞美歌”,绝对不是到此为止。一场又一场的颁奖典礼,这里、那里的电影节,好莱坞的赞美歌可是绕着地球跑,到处都在唱,尤以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唱得最凶好莱坞的众家明星和大家庭的其他成员,不趁这时候彼此大加吹捧,更待何时?
好莱坞弥天盖地、铺将而来的“礼赞”除了唱得演员、导演、制作人和其他领奖的人心花怒放也在宣扬好莱坞做的事,没有独具一格、非比寻常的才华,还真做不来呢。
④
假新闻之必要
“作假”的文化于好莱坞如此昌盛,不仅在于作假的人发现:虚构的电影和他们发送的宣传资料袋二者的界线若是模糊一点,于他们有利可图,另也在于他们有把握:娱乐媒体绝对不会拆他们的底。片厂的宣传部门和娱乐媒体,每每还有同伙的共犯关系。例如,大明星上电视节目以前,明星的公关人员和电视节目的项目制作人(segmentproducer)、撰稿(二者往往就是同一个人),几乎没有例外,都要先开一次“访问预备会”(preinterview)。“这件事的天字第一号铁律,”CBS一名晚间节目制作人解释,“就是项目制作人和公关合作,访问节目排定的来宾,公关会表明他(她)要什么。
明星本人若是没有参加开会,就由项目制作人依他和明星公关人员的讨论写好访谈的内容,说不定加一些报章杂志文章里面的摘要。项目制作人再把访问大纲交给公关或来宾本人。来宾抵达摄影棚时,项目制作人就再看一遍访问大纲,节目主持人也会拿到蓝色的索引卡,访问大纲已经条列在上面。绝对不会有来宾被暗算的。”
明星公关提来的“谈话头”,目的多半在把明星公共形象可能有的弱点,磨得再好看一点。“公关若是要加强来宾红遍全球的印象,”该CBS制作人再说,“就会提议主持人要早一点问来宾在国外和国际名流见面的事,像是晋见英国女王之类的。没有人会去问女王是否真有其事。”
娱乐媒体的记者配合明星的公关人员,强化明星的形象,对记者也不是没好处,不仅访问因此会有耐人寻味的伏笔,也有助于维系记者和明星公关的交情,记者往后比较容易从公关那边取得其他名流的情报。
维持明星良好的形象,双方同蒙其利另一种做法也可能是避开敏感话题不要去提,像是年纪、离婚、小教信仰等等,只要是好莱坞大家庭和娱乐媒体同蒙其利的一切假象有受损之虞,两边自以联手遮掩是为大吉。好莱坞大家庭和娱乐媒体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曾搬上银幕,由“革命电影公司”的老总乔罗斯拍成一九九九年的喜剧《美国甜心》,片中的闹剧主角便是比利·克里斯托饰演的影坛公关李·菲利普斯,身负使命,要为电影戏中戏的男女主角艾迪托马斯(约翰·库萨克饰演)和桂恩·哈里森(凯瑟琳·泽塔琼斯饰演)捏造浪漫的情愫。这一位公关为了争取娱乐记者合作,以免费的旅游、旅馆住宿、送礼、专访大明星、泄漏明星活动的假影带,等等,贿赂媒体记者。
好莱坞和媒体于真实世界的关系,虽说有的时候是很像《美国甜心》演的闹剧,却是从双方互惠的严肃基础发展出来的,即如泰德·法兰德(TadFriend,—)于《纽约客》杂志写的一般,大家都有的共同利益,有一项便是绝对不揭穿这是双方互惠的共识。“假装公关顾问跟这类报道完全没有关系,对大家都好(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读者了)。”法兰德写道,“这对记者有利,因为这样表示记者有过人的本事,渗透到了外人罕至的宝地;这对明星有利,因为他看起来没有惧色,也不像有人在一旁帮他打点;这对公关一样也有好处,因为对明星好,对明星的公关一定也好。”
《美国甜心》
有的时候,名人公关和记者的合作关系,也可能牵扯到实质的好处。依肯·奥莱塔(KenAuletta,—)于《纽约客》为哈维·韦恩斯坦勾画的侧写,哈维·韦恩斯甚至会向记者示惠,换取记者于报刊的美言。有一次,他就帮“《纽约邮报》的第六版(也就是八卦专栏版)主编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Johnson),弄到替《喷气机富豪》写剧本的机会。”这样的功夫,虽说未必次次都能如愿以偿,却还是衬托出片厂有多重视打造旗下明星还有他们自己形象的控制权。
好莱坞的作假文化植根之深,也无足惊讶,电影这一行的财富,绝大部分不就来自影人有办法用电影、电视创造出大家觉得像真的假象而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娱乐吗?连所谓的“真人秀”(realityshow)也还是假象。而且,他们创造的假象,若要发挥最大的获利能力,就一定要扩张到别的产品上去例如录像带、电玩、主题游乐园项目、玩具等等维系多年都不会破灭,就算无法维持到好几十年,至少也要好几年才可以。所以,维持明星还有其他算式的条件于银幕上下有一致的形象,在好莱坞的大家庭,于今也不过是这一扩张过程的一部分。
以上文字选自《制造大片》
爱德华?杰?艾普斯坦著,宋伟航译
理想国,年6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娱乐周刊》年度好书
借鉴好莱坞百年经验
了解创意产业经营之道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chenteng
imagi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