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kel细胞癌并非起源于Merkel

白癜风吃药能好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3/9096962.html

提到Merkel细胞癌,有同道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该肿瘤起源于表皮的Merkel细胞。其实,之所以命名为Merkel细胞癌,是因为该肿瘤细胞在形态、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上类似于正常Merkel细胞,并非起源Merkel细胞!

Merkel细胞癌(Merkelcellcarcinoma,MCC)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原发性皮肤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易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倾向高,其死亡率高达33%-46%[1],预后常比较差,且临床表现可不特异而延误诊断,因此,皮肤科及肿瘤科医生需了解和认识本病。

历史

●年,FriedrichSigmundMerkel首次描述Merkel细胞,并认为该细胞可能为触觉感受器,与神经末梢密切相关[2];

●年,Toker首次描述该病,并根据组织病理学模式将其命名为“皮肤小梁癌(trabecularcarcinomaoftheskin)”,认为它是汗腺癌的一种亚型[3];

●年,Tang和Toker证实,皮肤小梁癌细胞中存在神经内分泌颗粒,因其瘤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Merkel细胞相似,故将其命名为“Merkel细胞癌”[4];

●年,Feng等[5]发现了一种新的多瘤病毒,因该病毒与MCC密切相关,故将其命名为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erkelcellpolyomavirus,MCPyV);

●年,Heath等[6]发现,大部分MCC具有“AEIOU(详见表2)”的临床特征,可用于初步诊断MCC;

●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首次通过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中例MCC病例的分析,提出首个MCC分期/预后系统[7];

●年,AJCC对年-年NCDB诊断的例MCC患者进行分析,又一次修订,为第8版AJCC分期系统[8]。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细胞起源

Merkel细胞是位于表皮基底层的一种树突状细胞。在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上,MCC细胞与正常Merkel细胞相似,故起初人们认为MCC起源于Merkel细胞。尽管人们对MCC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MCC的细胞起源迄今尚不清楚,仍存争议。大多数学者并不认为MCC细胞源于Merkel细胞,因为Merkel细胞在体内系有丝分裂后细胞,且Merkel细胞密度最高的解剖学位置并非MCC瘤细胞最常见之处。目前认为,MCC可能起源于祖B细胞或前B细胞、纤维母细胞、真皮内间充质干细胞、表皮前体细胞[9]。

病因及发病机制

MCC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Merkel细胞多瘤病毒及紫外线诱导的突变是MCC的两个主要致病因素。

1、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erkelcellpolyomavirus,MCPyV)

MCPyV是多瘤病毒科中的一种双链DNA病毒,全长bp,MCPyV内质网基因编码大T抗原(LT)、小T抗原(ST)、57KT抗原和被称为替代大T开放阅读框(ALTO)的蛋白质(图1[10])。人体通常在儿童期感染MCPyV,且可在大多数健康个体的皮肤中检测到,但仅极少数人会发展为MCC。MCPyVDNA可在75~89%的MCC中检出。

图1Merkel细胞多瘤病毒的结构及功能示意图

2、紫外线暴露

紫外线暴露可导致DNA损伤,诱发驱动肿瘤发生的病毒基因组突变,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此外,紫外线暴露也可使局部免疫抑制,进而在病毒致癌中发挥作用。紫外线照射还可诱导炎症介质的表达和抗原呈递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9]。

因此,目前将MCC的发病模式分为病毒阴性(MCPyV-NegativeMCC,VN-MCC)和病毒阳性(MCPyV-PositiveMCC,VP-MCC)两种类型,这两类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的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机制(图2[10])。在VN-MCC中,由于起源细胞遭受紫外线介导的DNA损伤,导致高肿瘤突变负荷和抑癌基因(如RB1和TP53)失活;在VP-MCC中,MCPyV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病毒T抗原被组成性地表达为LT和ST,改变肿瘤抑制蛋白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行为,推动MCPyV诱导的MCC的发生,具体过程如图3[11]。

图2病毒阴性及病毒阳性MCC的发生通路

图3MCC患者病毒感染过程

(1)MCV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在儿童早期获得,是正常皮肤菌群中很容易检测到的成分;(2)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老龄或疾病相关),MCV可能会重新激活;(3)病毒感染的爆发促进病毒在易感细胞中的整合;(4)由于细胞裂解,感染有复制能力病毒的细胞被选择;(5)MCV肿瘤抗原(T抗原)在含有T抗原截短突变的整合型病毒的细胞中的表达,这为MCC的发生提供了增殖信号

3、染色体异常

除上述因素外,在MCC中发现了多种染色体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1p36的缺失,这是一种在高达40%的MCC中发现的结构性异常。其他染色体的异常,如3p21带的杂合性丢失,10q23和13号染色体异常等也有报道[12]。

危险因素

除紫外线暴露外,在其他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图4[13])和免疫缺陷者(如HIV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中,发生MCC的风险也显著增加。与普通人群相比,HIV感染者罹患MCC的相对风险为13.4,器官移植者发生MCC的风险增加4.59倍[14]。

图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A.背部单发、无症状、坚实、可活动的紫色皮下结节;B.组织病理示单一的小细胞浸润;C.部分瘤细胞CK20阳性

流行病学

●罕见;

●发病率:年患病率约0.24/10万,并呈指数增长,这一现象与人口老龄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临床意识的增强相关[12,15];

●种族及地域特点:MCC发病率在靠近赤道的地方更高,白种人的发病率是其他人种的25倍,但在黑人和波利尼西亚人中也有报道(图5[16]),这提示不同肤色对紫外线照射的敏感性不同,目前澳大利亚MCC的发病率最高(年患病率约1.6/10万)[10];

●人群特点:多见于皮肤白皙或长期日晒的人群、高龄(大于75%的患者年龄超过65岁,患者初诊时的平均年龄约为70岁)、男性(男女比例为1.4:1-2.3:1);

●预后:MCC具有高度侵袭性,超过1/3的患者死于该病,几乎1/3的患者在初诊时即有局部或区域的转移;MCC的死亡率是恶性黑素瘤的三倍。5年总生存率为30~64%[17]。预后相关因素:①活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免疫抑制者,往往预后较差;②原发肿瘤的浸润程度、生长模式与预后相关;③病毒阳性的MCC患者往往对免疫治疗有更好的反应和更好的预后;④前哨淋巴结受累者预后较差[15]。

图岁黑人女性

A.右手小指近端一个迅速增大的、伴触痛的结节;B.组织病理示小蓝圆细胞聚集,细胞核大,细胞质少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部位(图6[6]):多位于曝光部位,头颈部最常见(53%)(图7[12]),其他部位包括四肢(34~35%)、躯干(图8[18]),偶见于口腔和生殖器黏膜(10%)(图9[19]);

●原发皮损:常表现为孤立的肤色、红色或紫色的结节或斑块(图10[20]、图11[6]),通常生长迅速,向外呈半球状生长,向深处呈冰山状生长,可多发(图12[21]),有时会破溃、结痂(早期不多见);15%的患者可出现原发灶的自发消退(图13[22]),因此有些病例仅见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而原发病灶却无法确认;

●自觉症状:常无自觉症状,偶伴瘙痒;

●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区域淋巴结(27~60%)(图14[23]、图15[24]),其次是远处皮肤(9~30%)、肺(10~30%)、中枢神经系统(18%)、骨(10~15%)和肝脏(13%);少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睾丸(图16[25])、胰腺、心脏、骨髓、胸膜、腮腺、胃肠道、前列腺和膀胱等。

图6MCC皮损好发部位分布图

例患者中,例(86%)出现原发性皮损(●),27例(14%)表现为淋巴结受累,但未见皮肤的原发灶(○)

图7面部MCC,肿瘤呈半球状生长,后期病变中可见溃疡

图岁男性患者

胸骨瘢痕处可见坚实、红色、生长缓慢的皮肤结节6个月,易出血,伴左侧腋窝淋巴结增大,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MCC

图9舌及口腔黏膜MCC

A.舌根直接喉镜检查,MCC(隆起、无痛的黏膜下肿块)位于右后外侧舌的环状乳头处,靠近右舌咽褶皱(R右侧、L左侧、P咽后壁);B.切除1.5cm原发性MCC的大体标本

图岁女性

A.右手无名指根部可见迅速增大的、无痛性红色结节;B.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浸润

图11MCC的临床表现

A.眼睑红色结节,生长迅速,曾被当作睑板腺囊肿;B.HIV患者臀部无痛性MCC,因多发性表皮样囊肿病史,其MCC的诊断被延误;C.手指伸侧病变,临床上提示化脓性肉芽肿或无色素性黑素瘤;D.一名皮肤白皙的男性上肢曝光部位的MCC

图岁女性MCC患者

A.左侧小腿粉红色圆顶状、多发簇状分布的结节;B.结节表面覆盖污黄色分泌物,局部可见坏死、溃疡;C.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小而均一的圆形细胞浸润,胞浆少,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粉末状

图13活检后自行消退的MCC

皮损:a.面颊处单发红色结节;b.组织活检后1月,仅遗留瘢痕。组织病理示:a.真皮弥漫嗜碱性肿瘤细胞浸润;b.圆形肿瘤细胞大小均一,胞浆稀少,炎性细胞较多;c.PD-1阳性细胞较少;d.CD8阳性细胞位于瘤团周围

图14A.左侧颞部的MCC(3.4cm),无淋巴结扩散(Ⅰb期);B.小腿部复发的MCC,伴多处皮肤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II期);C.头颈部多发肿瘤及局部淋巴结转移(II期);D.不充分的局部治疗后胸壁广泛的皮肤及淋巴结转移

图15表现为乳房皮下肿块的MCC

A.未见明显皮损,仅见右乳外侧淡红色斑片;B.X线示轴位上右乳外上象限的肿块;C.PET-CT示右乳腺FDG阳性的肿块(5.0cm×4.0cm),伴腋窝两处淋巴结转移

图岁白人男性,既往右侧臀部MCC,后右侧睾丸及腹股沟和股前哨淋巴结转移。A.行右侧睾丸根治术,睾丸下极2.4×1.5×1.4cm的棕黄色至粉红色、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块;B.生精小管周围可见肿瘤细胞浸润,伴广泛的淋巴管浸润,瘤细胞单一、小而圆,染色质散在分布,核仁不明显,有丝分裂像丰富;C.CK20呈核周斑点状阳性染色

皮肤镜

无特异性,最常见的表现为樱桃红色背景之上的稀疏/密集不规则的线状、点状、肾小球样血管,伴少量乳白色无结构区域(图17、图18[26])。

图17MCC的皮肤镜模式图

图18MCC的皮肤镜表现

*:无光泽的白色区域;▲:有光泽的白色区域;长箭头:大血管;PD:偏振皮肤镜;NPD:非偏振皮肤镜

皮肤CT

纤维间质和突出的血管系统中,可见排列成固体聚集体的、高反应性小细胞(图19[27])。

图19MCC的皮肤CT及皮肤镜表现

A.RCM示小细胞聚集体(*)被纤维性间隔(红色箭头)所包围,周围有大口径血管(黄色箭头);B.皮肤镜示红色背景下树枝状不规则血管和乳白色结构

组织病理

原发皮损

组织学上,MCC主要位于真皮内,肿瘤由排列成串状或巢状、均一的小蓝圆细胞组成,细胞质稀少,细胞核呈圆形至椭圆形,染色质呈“胡椒盐样”粉末状分布,核仁不明显(图20[10])。肿瘤可向下浸润至真皮网状层,一般不累及真皮乳头(即格伦兹区)、表皮和附属器。然而,在5~30%的肿瘤中,可累及表皮,呈现亲表皮性(图21E[28])。也可出现不规则嵌套状浸润(图21C)、巨大的肿瘤细胞亚型(图21D)、细胞坏死、明显的有丝分裂、侵犯血管或淋巴管(图21G、图22[29])、以及神经周围的浸润。

Gould等描述了3种组织病理学模式(图23[30]):①小梁型(以结缔组织分隔相互连接的细胞小梁,肿瘤细胞比其他类型稍大,呈圆形至多边形,胞质丰富);②中间型(最常见亚型,由周围有小梁的实心巢组成,瘤细胞中等大小,可见大的分叶状胞核,胞浆稀少,淡染);③小细胞型(最不常见,由弥漫性浸润的小细胞片状组成,肿瘤细胞体积小,细胞核深染)。

MCC的病变内或邻近可伴发其他肿瘤,包括日光性角化、鲍温病(图21H)、浸润性鳞癌、基底细胞癌和汗腺肿瘤等。

图20MCC的临床和组织学表现

a.MCC表现为手指上快速生长的结节;b.组织病理示蓝色圆形细胞呈小梁型浸润,胞浆稀少,神经内分泌染色质和大量有丝分裂象(箭头)

图21MCC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A.高倍镜下示肿瘤细胞的细胞学特征。可见胞浆稀疏,细胞核轮廓光滑,染色质分散;B.小梁型浸润;C.结节状或嵌套状浸润;D.可见巨大的肿瘤细胞聚集体,除细胞核大小和形状不规则外,其他方面均与传统的MCC相似;E.表皮受累;F.汗腺被肿瘤细胞包围;G.血管受累;H.MCC合并鲍温病

图22MCC的组织病理

A.肿瘤细胞穿过胶原束浸润生长;B.扩张血管中的肿瘤细胞簇

图23MCC的三种组织学类型

A.中间型MCC,示水泡状嗜碱性细胞核,核仁明显,有多个有丝分裂;B.小细胞型MCC,在组织学上与小细胞肺癌无法区分;C.小梁型MCC,罕见,通常被视为混合亚型的一小部分

前哨淋巴结活检

在MCC中,淋巴结的状况是最有力的预测生存和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因子,由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很高,即使在临床没有明显淋巴结病变的情况下,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也是MCC的常规建议,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指导疾病的局部治疗(图24、图25[29])。

图24前哨淋巴结活检示意图

[源自网络版文献MerkelCellCarcinomaTreatment(PDQ?)]

A.在肿瘤附近注射放射性物质和/或蓝色染料;B.进行放射性探针检测或肉眼观察蓝色染料注入情况;C.前哨淋巴结(第一个被检测到的淋巴结)被移除并进行癌细胞检查

图25前哨淋巴结中的转移性MCC

A.HE染色下虚线部位的MCC细胞;B.广谱角蛋白染色阳性(棕色)的MCC细胞主要位于包膜下区域

免疫组化

MCC免疫组化的特征在于同时表达上皮标志物(AE/1AE3、CAM5.2、广谱细胞角蛋白等)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神经丝、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也可表达CD、CD56,极少数表达CD99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S和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通常为阴性(表1[31])。

细胞角蛋白(CK)20是一种相当特异和敏感的MCC标志物,通常表现为核周点状染色阳性或细胞质染色阳性(图26[12]、图27[18])。

一般采用CK20和NSE的联合方法确诊MCC,前者特异性强,但敏感性略差,后者通常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偏低。

表1免疫标记物在MCC中的阳性表达

图26MCC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

A.未分化肿瘤,胞质稀疏,染色质粗大,可见坏死灶和有丝分裂象;B.CK20阳性,呈密集弥漫的点状核旁表达;C.嗜铬粒蛋白染色示胞浆弥漫阳性;D.TTF-1染色阴性

图27胸骨瘢痕处MCC免疫组化结果

A.CD56阳性表达;B.Ki67高表达;C.嗜铬颗粒素-A灶状阳性;D.核周CK20阳性表达

影像学检查

皮肤超声

真皮-皮下水平的实性肿块,呈混合回声模式,主要由低回声带组成;可见状如“烟柱”的低回声线条。局部复发患者存在高回声区域,可能是术后形成的瘢痕组织。大多数病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后方回声增强,这在卫星灶中尤其明显。彩色多普勒成像表现为瘤内强血管化,包括卫星灶,也呈现显著的血管化,然而在局部皮肤复发的患者中,血管化不强烈(图28[32])。

图28MCC的超声表现

a-c:a.左大腿原发性肿瘤,b.B超示皮肤-皮下肿块呈混合回声,呈线状低回声带(箭头),c.彩色多普勒示瘤内强血管形成;d-f:d.臀部原发肿瘤,e.B超示皮肤-皮下肿块呈混合回声,呈线状低回声条带(箭头),边界浸润,f.彩色多普勒示瘤内血管密集;g-i:g.左臂原发肿瘤,h.B超示真皮-皮下肿块,表皮增厚,呈指状突起,i.彩色多普勒示肿瘤内强血管化

CT/MRI

用于判断病变性质、筛查是否存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评估治疗效果及随访监测(图29[33]、图30[34])。

图岁男性MCC患者治疗前后CT图像

腹部和盆腔大量淋巴结转移(短箭头),应用avelumab时仍进展,后联合放疗。A.放疗前,双侧肾积水(长箭头);B.放疗后两个月,肾积水完全消退;C.放疗后两年,肾脏仍维持正常状态

图岁男性右足无痛性增大肿块

A.肿瘤(箭头)在冠状面T1加权像上呈中等信号,与肌肉等信号;B.在矢状面T2加权像上呈均匀的中等至稍高信号,相对肌肉略高信号;C.注射钆对比剂后,病变显示钆对比剂增强

PET-CT

虽然CT/MRI有用,但大多数机构都采用PET-CT来识别和量化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图31[35])。对10项影像学研究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表明,PET-CT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98%[15]。多项研究表明PET-CT可能是MCC常规分期检查的首选。

图岁MCC患者伴肝转移

Ⅰ:(A)全身18F-FDGPET示肝脏、腰椎和右股骨的示踪剂摄取增加,对应于转移瘤(箭头),横轴位融合18F-FDGPET/CT(B)在肝脏水平示肝脏VI节段示踪剂摄取增加的病灶部位,对应于肝脏转移,(C)下腹部示病理性示踪物在第四腰椎积聚,对应于骨转移;Ⅱ:该患者应用Avelumab治疗1年后的随访结果,全身(A)和融合的18F-FDGPET/CT图像(B,C)均显示先前观察到的转移瘤完全代谢缓解

诊断

MCC的诊断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分子标志物和影像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

年,Heath等[6]通过对例病例的总结,提出了“AEIOU”的临床特征,用于初步诊断MCC(表2);在原发性皮肤MCC患者中,89%的患者表现出3种或3种以上特征。

表2MCC的AEIOU临床特征

分期

肿瘤的分期对疾病的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至关重要。在年之前,由于MCC罕见,确诊病例较少,因此其分期和预后缺乏共识。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首次通过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中例MCC病例的分析,开发出首个MCC分期/预后系统共识。年,对年至年间从NCDB诊断的例MCC患者进行了分析,又一次修订了AJCC分期系统,即第8版。更新后的系统将临床和病理分期分开,更为精准地对MCC患者进行分期及预后的判断。(表3[8])。

表3第8版AJCC修订的MCC的TNM分期标准

鉴别诊断

MCC因其皮损及组织病理与其他良性或恶性肿瘤相似,需和多种疾病相鉴别(表4[9]),最终主要以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特征确诊(表5[12,36])。

表4MCC的鉴别诊断

表5MCC及常见鉴别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

治疗

MCC的罕见使得对其治疗的前瞻性研究较为困难。直到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才发布了治疗指南。最新的NCCN指南根据患者就诊时原发肿瘤、淋巴结受累及远处转移的情况推荐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15]。简化的治疗流程如图32[9]。

图32原发MCC的简化评估与治疗

手术治疗

原发肿瘤可考虑手术切除,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改良Mohs显微外科手术等手术方法,切缘1~2cm至筋膜或骨膜,推荐手术与术后放疗相结合(图33[37])。

图33手部MCC的手术治疗

Ⅰ:左手中指近节指骨上方浅红色稍隆起皮损;Ⅱ:术中照片示(a)病灶全层切除,边缘宽1~2cm,(b)全层植皮闭合伤口;Ⅲ:术后随访(a)2个月时,创面早期愈合,有小面积表皮松解,(b)6个月时,创面愈合良好,手指功能良好

放疗

①对切除后的原发肿瘤部位进行广泛辅助放疗(图34[33]);②对引流区淋巴结进行放疗;③对不能耐受手术者进行原发灶放疗。

图岁的右侧面部MCC患者接受放疗

A.治疗前,右侧面部巨大红色肿块;B.8次放疗后(32Gy);C.12次放疗后(48Gy);D.放疗结束后6周

化疗

化疗方案是基于小细胞肺癌的方案,卡铂/顺铂-依托泊苷是一线药物;二线治疗为蒽环类药物、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和5-氟尿嘧啶的各种组合;虽MCC对化疗敏感,但疗效往往不持久。

免疫疗法

近年来,免疫疗法极大地延长了转移性MCC患者的生存期,已报道多种抗肿瘤免疫的潜在治疗靶点(图35[10]),特别是PD-1和PD-L1通路免疫疗法的应用。此类药物目前是治疗转移性MCC的标准一线药物。年3月23日,FDA批准默克/辉瑞旗下的Avelumab(阿维鲁单抗)上市,商品名为Bavencio,用于治疗转移性MCC。另外,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图36[38])和纳武单抗(nivolumab)(图37[39])也被报道用于治疗MCC。

图35抗MCC肿瘤免疫的信号通路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图36IV期MCC患者对Pembrolizumab的治疗反应

右膝原发性皮肤病变切除并淋巴结清扫后出现新的腹膜和淋巴结转移(A,红色箭头),及右大腿位于原发肿瘤切除部位正下方的几个皮下转移灶(B;红色箭头示先前切除的原发肿瘤的部位),在抗PD-1治疗期间,转移灶迅速消退;C.原发肿瘤(左)和相邻的治疗后皮下转移瘤(右)的多光谱免疫组化结果:病变活检标本示免疫浸润在肿瘤-间质交界处最为强烈,治疗后活检标本示弥漫性免疫吞噬细胞浸润,无残留肿瘤的证据(橙色为MCC表达NSE,黄色为CD8+T细胞,红色为CD68+巨噬细胞,白色为PD-1,绿色为PD-L1,蓝色为核DAPI染色)

图岁女性,面部原发性晚期MCC,T3N0

术前接受2次Nivolumab治疗,第17天体格检查和CT扫描均显示肿瘤迅速消退;第20天,患者接受手术(面部根治性切除、腮腺切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在3.5年的随访中,肿瘤未复发

监测及随访

因MCC最常在确诊后的前两年内复发,NCCN指南建议,应最初2年每3~6个月密切监测,进行全面皮肤检查和淋巴结监测,之后每6~12个月监测一次。对于复发和转移的高危患者,PET-CT是首选检查方法,也可考虑CT和MRI。

40.5%的活动期MCC患者可检测到MCPyV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正常人群仅为0.9%。对于抗体滴度高的患者,治疗成功与滴度迅速下降相关,而复发与滴度快速上升相关;诊断时的血清阳性也与复发风险降低相关。故NCCN指南建议检测基线MCPyV癌蛋白抗体,将其作为评估疗效及预后的指标[15]。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讨论,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参与者:

孙莉婷,符德爽,张涵茵,毛雨,胡媛,孙钰桢,何江曼,辛伍艳,袁梦瑾,杨潇潇,张阳,石卫华,韦旭华,赵冰洁,张江安

参考文献:

[1]HarmsPW.UpdateonMerkelCellCarcinoma.ClinLabMed.;37(3):-.

[2]HalataZ,GrimM,BaumanKI.FriedrichSigmundMerkelandhis"Merkelcell",morphology,development,andphysiology:reviewandnewresults.AnatRecADiscovMolCellEvolBiol.;(1):-.

[3]TokerC.Trabecularcarcinomaoftheskin.ArchDermatol.Jan;(1):-.

[4]TangCK,TokerC.Trabecularcarcinomaoftheskin:anultrastructuralstudy.Cancer.;42(5):-.

[5]FengH,ShudaM,ChangY,etal.ClonalintegrationofapolyomavirusinhumanMerkelcellcarcinoma.Science.;():-1.

[6]HeathM,JaimesN,LemosB,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Merkelcellcarcinomaatdiagnosisinpatients:theAEIOUfeatures.JAmAcadDermatol.;58(3):-.

[7]LemosBD,StorerBE,IyerJG,etal.PathologicnodalevaluationimprovesprognosticaccuracyinMerkelcellcarcinoma:analysisofcasesasthebasisofthefirstconsensusstagingsystem.JAmAcadDermatol.;63(5):-.

[8]HarmsKL,HealyMA,NghiemP,etal.AnalysisofprognosticfactorsfromMerkelcellcarcinomacasesformsthebasisforthenew8theditionAJCCstagingsystem.AnnSurgOncol.;23(11):-.

[9]BeckerJC,StangA,DeCaprioJA,etal.Merkelcellcarcinoma.NatRevDisPrimers.;3:.

[10]HarmsPW,HarmsKL,MoorePS,etal.ThebiologyandtreatmentofMerkelcellcarcinoma:currentunderstandingandresearchpriorities.NatRevClinOncol.;15(12):-.

[11]ChangY,MoorePS.Merkelcellcarcinoma:avirus-inducedhumancancer.AnnuRevPathol.;7:-.

[12]PrietoMu?ozI,PardoMasferrerJ,OliveraVegasJ,FortesAlenJR,PérezCasasAM.Merkelcellcarcinoma:whatdoweknowaboutitandwhatshouldwedo?ClinTranslOncol.;14(6):-.

[13]LipnerSR.MerkelcellcarcinomainapatientwithCLL/AtypicalAML.JCutanMedSurg.;22(3):.

[14]KoljonenV,SahiH,B?hlingT,M?kisaloH.Post-transplantMerkelcellcarcinoma.ActaDermVenereol.;96(4):-.

[15]XueY,ThakuriaM.Merkelcellcarcinomareview.HematolOncolClinNorthAm.;33(1):39-52.

[16]VangipuramR,HaleyC,TyringSK.Awomanwithalargeulceratednoduleonthefinger.JAMA.;(1):78-79.

[17]Garcia-CarboneroR,Marquez-RodasI,delaCruz-MerinoL,etal.RecenttherapeuticadvancesandchangeintreatmentparadigmofpatientswithMerkelcellcarcinoma.Oncologist.;24(10):1-.

[18]GrippaudoFR,CostantinoB,SantanelliF.Merkelcellcarcinomaonasternotomyscar:atypicalclinicalpresentation.JClinOncol.;33(5):e22-24.

[19]YomSS,RosenthalDI,El-NaggarAK,KiesMS,HesselAC.Merkelcellcarcinomaofthetongueandheadandneckoralmucosalsites.OralSurgOralMedOralPatholOralRadiolEndod.;(6):-.

[20]Gomez-AriasPJ,Salido-VallejoR.Merkel-CellCarcinoma.NEnglJMed.;(23):e40.

[21]BassiA,ArunachalamM,GaleoneM,etal.Multipleclusterednodulesontheleg.Diagnosis:Merkelcellcarcinoma.JClinOncol.;32(17):e61-e62.

[22]FujimotoN,NakanishiG,KabutoM,etal.Merkelcellcarcinomashowingregressionafterbiopsy:Evaluationofprogrammedcelldeath1-positivecells.JDermatol.;42(5):-.

[23]PoulsenM.Merkel-cellcarcinomaoftheskin.LancetOncol.;5(10):-.

[24]NambudiriVE,ViveroM,WatsonAJ,etal.Merkelcellcarcinomapresentingassubcutaneousbreastmasses:anun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hl/118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