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的类型及症状
天疱疮是一种以表皮内棘细胞松解为特点的比较严重的皮肤粘膜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发病原因不清楚。本病一般好发生于中年人,没有性别差异,病程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预后一般不良。天疱疮分为四型,红斑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其中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治疗方面比较棘手。
一、寻常型天疱疮
是最常见和严重的类型,多累及中年人,儿童罕见,好发于口腔、胸、背、头部,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二、增殖型天疱疮
较少见,是寻常型天疱疮的“亚型”,其抗原成分与寻常型一致,好发于皱褶部位、腔口部位及四肢等部位。
三、落叶型天疱疮
多累及中老年人,好发于头面及胸背上部,口腔黏膜受累少,即使发生也较轻微。
四、红斑型天疱疮
是落叶型天疱疮的“亚型”,其抗原成分与落叶型一致,好发于头面、躯干上部与上肢等暴露或皮脂腺丰富部位,一般不累及下肢与黏膜。
五、特殊类型天疱疮1.副肿瘤性天疱疮
多为来源于淋巴系统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情重。
2.药物性天疱疮
多在用药数个月甚至一年后发生,多由D-青霉胺、卡托普利、吡罗昔康和利福平等含有硫氢基团的药物诱发。
3.IgA天疱疮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皮肤皱褶部位。
4.疱疹性天疱疮
好发于中老年人,皮损常对称分布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天疱疮的症状
一、寻常型天疱疮
口腔黏膜受累几乎出现于所有患者,多为首发表现,个别甚至仅有口腔损害。典型皮损为外观正常,皮肤上发生水疱或大疱,或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疱壁薄,尼氏征阳性,易破溃形成痛性糜烂面,渗液较多,可结痂,若继发感染则伴有臭味。本型预后在天疱疮中最差,死亡原因多为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后,引起的感染等并发症及多脏器衰竭,也可因病情持续发展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低蛋白血症、恶病质而危及生命。
二、增殖型天疱疮
好发于皱褶部位(如腋窝、乳房下、腹股沟)、腔口部位(如外阴、肛门周围、鼻唇沟)及四肢等部位,口腔黏膜损害出现较迟且轻。皮损最初为薄壁水疱,尼氏征阳性,破溃后在糜烂面上出现乳头状的肉芽增殖,皱褶部位易继发细菌及真菌感染,常有臭味,陈旧的皮损表面略干燥,呈乳头瘤状,病程为慢性,预后较好。
三、落叶型天疱疮
好发于头面及胸背上部,口腔黏膜受累少,即使发生也较轻微。水疱常发生于红斑基础上,尼氏征阳性,疱壁更薄,更易破裂,糜烂不显著,在表浅糜烂面上覆有黄褐色、油腻性痂和鳞屑,如落叶状,痂下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可产生臭味。与寻常型相比,本型病情较轻。
四、红斑型天疱疮
皮损除有常见的糜烂、结痂与水疱外,更多见的是红斑鳞屑性损害,伴有角化过度,面部皮损多呈蝶形分布,躯干部皮损与脂溢性皮炎相似;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基底膜有免疫球蛋白沉积,需与红斑狼疮鉴别;个别会发展为落叶型天疱疮,预后大都良好。
生脉奇方饮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用于“天疱疮"的中医临床中药。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ts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