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麻醉

微创手术的概念与实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现代外科领域,其体系必将进一步得到完善,麻醉也应有自己的微创概念。微创手术自然需要微创麻醉相配合,但是微创麻醉的概念更应该贯穿在各类手术的麻醉中;甚至,它也不应局限于手术麻醉过程中,而是整个围麻醉期的。

一对病人心理的微创

病人的恐惧心理往往源于对医疗工作的不甚了解。除了手术相关的医务人员,没有谁能大致了解麻醉工作,即使是外科医生和护士,也难以正确地向病人宣传麻醉工作内容。对于麻醉工作的流程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等内容,我们是否应该在麻醉前向病人及家属予以介绍?如何将此介绍赋予全面性和通俗性?同时,使病人过于了解细节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忧虑,所以又必须富于艺术性。可以使用的方式包括网络、印制宣传手册和麻醉医生与病人的交流,相信这样的宣传和交流必然会提高社会对麻醉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医院往往是多个病人同居一室,相互之间深受影响。一个病人对麻醉的感受,可以正确地或不正确地传递给其它病人,所以在一个病人身上发生的问题会对一群人(包括其它病人和家属)产生一种心理创伤,解决的方法只能是细致地做好每一例麻醉,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二麻醉操作的微创

我认识的不少朋友在行剖腹产(接受硬膜外麻醉)之后,有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在穿刺点感酸痛。以前硬膜外麻醉作为麻醉工作主体的时候,曾经有不少病人在操作前就会诉及别人曾经的痛苦,对穿刺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当然往往也无奈接受),而工作中也确实看到很多麻醉医生对局部浸润质量的忽视,进而在病人主诉疼痛时以语言劝慰甚至······。如何进行完善的硬膜外穿刺局麻非书本知识,需要麻醉医生虚心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良好的局部浸润能避免穿刺时的疼痛,那么能否有效减少麻醉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呢?外周阿片类受体的作用最近得到了重视,局部浸润药中加入阿片类药是否能有效减少此慢性疼痛的发生率?硬膜外穿刺现在基本是两种入路:正中法和旁正中法,哪种更少发生疼痛?

至于喉罩的广泛使用,更能明显展示麻醉学科对微创的追求,要不然,那么保险可靠的气管插管怎么会现在退居次席了呢?说明大家即使为了冒一点喉罩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但较易避免和解决),也不喜欢气管插管这种容易带来局部气道损伤的操作。

三麻醉药物的“微创”使用

麻醉是使用药物的过程,麻醉对人体的影响大多体现于麻醉药物。何谓用药的微创?麻醉药物都是有所需要的药理作用和不需要的副作用的,或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同一药理作用表现相反的可接受性,那么微创的概念就是在麻醉中要体现其足够的药理作用而麻醉结束时尽可能地避免两者。有一种普遍的想法是麻醉中少用药才会对麻醉后影响小并且苏醒快,从道理上来说似乎是如此,却不得不说是丢了西瓜换芝麻的想法。麻醉中药物剂量的不足,对病人而言只会是重创而不是微创。麻醉医生用药已经发展到有可能控制药物浓度在相对平稳的水平,我们的目的就是始终维持麻醉药物的浓度在足以抵抗手术伤害性刺激的水平,离开这一根本目标却考虑其它方面是舍本求末的。当然,要使麻醉中病人体内有足够的药物浓度而在麻醉结束时迅速降至对病人影响最小,除了麻醉医生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外,最关键的还是需要研发有药代优势的新药及合理使用老药,瑞芬太尼、七氟烷和笑气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非冗长且操作刺激不强的手术中异丙酚也还是有优势的。

除了极短小手术的全麻后,为什么病人不能微笑地离开我们并和自己的家人爽朗地交谈?是因为在PACU的恢复对他们的情感中枢并没有起到多少有益的作用?还是因为作为小肌群的表情肌群和发声肌群仍然受到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本人目睹过很多这样美好的瞬间,倍感鼓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四麻醉方法的微创

国内麻醉界曾有一句名言:你最熟悉的麻醉方法就是最合理的麻醉方法。作为很多麻醉医生的座右铭,我认为此言差矣,因为它过分偏袒了麻醉医生可能存在的技术缺陷。同样一个手术,确实可以有多种麻醉方法供选择,也有很多文献会证明各种方法对某某系统或脏器的影响或对整体预后无显著差异,但是惟独缺少对病人感受(近期的和远期的)的细致调查。体坛明星刘翔的跟腱手术可以选择的麻醉方法包括:全麻、硬膜外阻滞、脊麻和腘窝神经阻滞,如果是一个技术全面的麻醉医生,我相信他会选择在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行腘窝神经阻滞联合中度镇静来完成手术的麻醉,因为这样的选择在完全满足手术要求的同时,可以使病人在麻醉中及麻醉后最感舒适并且对运动员潜在的伤害最小。如果说一个麻醉医生的臂丛阻滞满意率比较低,却又熟悉氯胺酮的使用,即使顺利地用两者的联合完成了上肢手术,恐怕也难称合理。

讨论到麻醉方法的选择,不得不提全麻联合硬膜外法。追溯历史,在国内此法兴盛的原因并不在于其对术中应激反应控制如何,也不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优势等等,而是因为在当时国内,麻醉工作的理论、设备、药物及从业人员素质等存在诸多问题,麻醉质量确实有所缺憾,而此法带来的平稳麻醉表现和迅捷的苏醒无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即使在全麻技术和药物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虽然已无以往的明显优势但仍被广泛使用,那么我们可以反思:相对于单纯全麻,它是微创的吗?由于基本完全阻断了伤害性手术刺激向中枢的传导,它是微创的;血流动力学仍然相对稳定,交感亢奋降至最低,它是微创的;临床应用中为了治疗因去交感支配而致的循环抑制,往往在早期输入大量晶胶体,这些液体不可能只停留在循环中,势必增加组织中水,它是微创的吗?而在麻醉结束后,对有些病人,这些液体过负荷是否会成为循环的负担?它是微创的吗?有麻醉医生以小剂量升压药始终维持取代大量液体的输注,似乎有其道理,毕竟变化的是血管的张力而不是真正的容量大量缺失,哪种方法对病人更微创?联合麻醉中的低温问题更加严重,它还是微创的吗?浅全麻带来的知晓可能性更加否定其微创性。如果是上腹部或胸部手术,大多数情况下仍可首选联合法,但是应考虑改变某些策略避免其不利影响,而术后的硬膜外镇痛优势则无疑明显。

五术后镇痛的微创

与以往漠视病人术后疼痛或以杜冷丁肌注时期相比,当今完善的手术后镇痛治疗本身就是体现微创麻醉的代表。其中病人自控镇痛法是主要方式,深受欢迎,但镇痛方法不是只有病人使用镇痛泵行自控镇痛一种。术后镇痛的方法可以包括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局部切口浸润、神经(丛)阻滞及口服镇痛药物等等,同时镇痛药物的选择也日益丰富,如果对所有的病人采用单一的PCIA方法和药物,势必对有些病人治疗过度而对有些病人不足,均不能体现其微创性。如果在腹腔镜胆囊手术后第二天,病人还留着一个静脉镇痛泵,恐怕是违背了镇痛治疗的初衷了吧?

六麻醉后护理的微创

麻醉后的护理工作仍有千篇一律之嫌,并且更多地是以外科手术为基础制定,没有考虑麻醉本身的影响,遗憾的是麻醉界始终没有真正对护理系统施加专业影响。举例来说,即使同样是实施全麻,声带息肉手术、甲状腺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开腹手术,麻醉后护理不应遵循同样的方法而该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术后吸氧、体位放置、下地活动和进食进饮等方面。如果声带息肉手术后的病人被强制和开腹手术病人一样卧床6小时不能饮食,如何体现麻醉的微创概念?外科护理有分级制度,那么麻醉后护理如何不可以也进行合理分级?如果由麻醉医生合理地使用麻醉技术和药物之后再根据手术情况、麻醉方法、麻醉时间、麻醉药物的使用和麻醉后复苏情况来具体制定病人麻醉后的护理等级,那么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又向护理专业拓展了一片领域,而且也必定会提高病人和外科医生的满意度。

结语

麻醉是有创的,创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手术的大小,更取决于麻醉医生的作为。国外早已有ambulatoryanesthesia的概念,minimallyinvasiveanesthesia之概念可谓涵盖了它。正由于覆盖面过广,不可能全面系统地阐述,只能少量举例以说明含义。“微创麻醉”一词是否新概念并不重要,同仁们达意即可。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
南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cs/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