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方言会影响颜值吗

我们说到「颜值」,就先明确颜值是什么,虽作为21世纪出现的新兴词汇,颜值在互联网的定义,就是经过量化的关于容貌的数值。因而有“颜值爆表”、“颜值负分”等单向一维的描述场景。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在不同的精神状态、衣帽体征、妆容配置、健康程度,甚至不同p图软件下,所呈现的“颜值”是浮动的。它就是一个数值,不固定不确切。在这个逻辑前提下,我们来聊聊,说方言,会不会影响颜值?先说答案: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发现,说方言会影响颜值。理由如下:1.土语的未加修饰属性影响颜值。方言是土语。土语具有强烈的地表属性,他是一个很粗糙很原始的符合当下风俗民情、地貌特征的语言样式,他首先得是很便民的。使用门槛要低,任何声带正常的人,都可以通过发声练习到达,且没有标准音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十里不同音”。就像我们海岛地区,不同的岛屿之间,方言语调也存在着隔海的差距,内地也一样,翻过一座山,对同一个事物的叫法,就会不一样。方言是活动的,是易用的,是“但凡你能把这个音”,近似地发出声来,使用场景下,是不苛责的。所以对方言理解程度不一样,发声技巧手段必然也不同,而普通话都是单音阶读取,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系统和归纳属性的音调标准,所以在有些非单音阶的方言用语里,就会出现同一个双音节,两个人发声习惯的不同,导致呈现的肌肉咬合形式差异,从而导致了颜值的输出差别,这就引发了我们的第二个讨论总结;2.发声的肌肉协调属性影响颜值。根据结论1,我们推及到结论2,方言发声的时候,动用的脸部肌肉,所带动的表情衔接,是有别于普通话标准发声习惯的。每个人声带不一样,肌肉肌腱粘合度不一样,唇齿构造不一样,这是物理条件的区别,好比有些人在发唇齿音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更用力,从而显得面部表情更狰狞,这大概也是普遍人们认为方言“土”的地方。长此以往我们就发现,一个从小缺失母语环境的城里人,由于长期被标准普通话约束,而疏于方言的正确发声训练,突然有一天讲方言你就不认识他了。其实还是因为方言说的不标准,不知道合理动用哪块肌肉。3.拖长音的定格帧率影响颜值。不得不再次提到姜昆老师在春晚的相声《欢乐方言》,且不说他是不是从源头就理解错了粤语的发声模式,但确实在日常的沟通使用中,粤语语气词也好,标准长音也好,就是比我们吴语地区的长音(拖拉得更长),可能这也属于一种地方特色,拉长音是情绪的饱和度的提升,是语言色彩的丰富。在不换调的单音阶收尾处,有时候刻意拉长音,就增加了表达的程度,起到了修饰和强调的作用,甚至粤语里的警醒、夸张、轻蔑、挑衅等情绪样貌也由此舒展。这当然不是粤语的问题,许多其他地区的语言,四川话、河南话、东北话都会有,且河南话和东北话的转调变音会更加明显乖张,有时候为了发出那个气口,非得要吹胡子瞪眼才能把音准实现到位,你说这个不影响颜值么?肯定是影响的。单就刚说的不变调转音的情况下,你把话拉长音了说,自然增加了肌肉的定格时长,有时甚至因为每一个人肺活量不同造成的断句、颤音,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顿挫感,这都是颜值微妙变化的表现。这个也可以参照一下京剧演员,他们所奉为典型的湖广音中州韵,经过戏曲艺术加工后,“咿咿呀呀”的大开大合,每一个“字正腔圆”的声音训练,越规范的发声方式,导致了越标准的口腔开合形态样式,三腔如何调配共鸣?一张嘴张多大?多圆?露出几颗牙?唇外翻到哪一个弧度夹角?气量的音占比,声带振动的频率,颅腔充血情况……所有种种,都影响了舞台上的发挥定型。这一定型,带着妆容表情眼神,我们说这是个角儿啊,他入活了,入活就是颜值的胜利……大概这样。其实,我们不是嘲笑方言土,方言理论上,也可以经过一代代人的修饰加工,形成标准音,好比粤语就有明确的标准音示例,过去香港每年每个月都会推出粤语正音大使,来作为教育输出的形象,请的也都是梁朝伟、周慧敏这样级别的演员艺人。由于我们最终还是没有“普通话”具有国民属性,所以地区为界的标准音在时代发展中,被逐渐忽视弃用,导致研究的人也少了,整理归纳教学也成为了缺口。好比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曾接受过系统的方言培养,从小跟父母爷奶长大,听着他们的乡音,学着自己的母语,这个语言环境,就不论正统了。因为他们也会说错,但总体是这么传承而下。无非到我们下一代,我们把他们送去最正规的普通话教学幼儿园,小朋友们之间也用普通话交流,谁的普通话里夹带着蹩脚的方言,就容易被嘲笑“岙里人”、“乡下人”,就变成了“土味”,不入流,久而久之,小朋友的内卷就不允许方言的渗透,我们的方言,就这样逐渐成为了一种边缘的呐喊和守望。最后,有必要声明一下,这篇文章的观点输出,我自认为也不够严谨,谈不上学术,仅作为生活中物理的观察,议作讨论,欢迎指正。蒙娜丽莎的

打赏鼓励他每一次认真的创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zz/11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