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治鸡眼
鸡眼是一种常见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肉刺,俗称叫鸡眼。在《证治准绳》中记载:“肉刺者,生于足指间,形为硬胝与肉相附,隐痛成刺,由靴履急窄相摩而成”。用传统的艾灸方法治疗比较简便,又无痛苦,疗效确切。
治疗时,在鸡眼患部取穴,先用温热的水浸泡患脚15分钟,使得鸡眼角质软化,然后用干净毛巾擦干。将艾条(药店有售,价格便宜)的一端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烤,感觉略有热痛感为宜,灸至皮肤红润为度,一般灸20分钟即可。灸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距离,既要避免灼伤皮肤,又要感觉温热使之发挥功效。此灸法每日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休息两天后,可继续下一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鸡眼可软化吸收而愈。
药物组成:鸦胆子。
用法与用量:用热水烫洗患处,发软后用刀削去隆起处及表面硬的部分,贴上剪孔的胶布,孔的大小与病变相等。将鸭胆子(去壳)或苦参捣烂,贴患处,盖满患处,以胶布敷盖,每隔6天换药1次,一般3次即愈。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方解:鸦胆子治鸡眼。鸡眼多因长途步行,鞋不适足,或足骨畸形,局部长期摩擦、受压,皮肤角质增厚而成。多在脚底压力点部位,初生时往往会误认为是鞋底摩擦所长的老皮,稍久会有不平的感觉,且渐粗硬,行走时如垫脚般很不方便,甚至疼痛不已。其形状透明、浑圆,中有绿豆般大小的颖粒,左右脚常对称而生,故叫作“鸡眼”;
亦称“肉疔”“肉刺”,是一种常见病,多在趾缘和脚底前等处生长略高于皮肤面的硬结,硬结中心为一圆形的角化组织,形似鸡眼,表而淡黄,其尖端向下生长,并压迫末梢神经而产生疼痛。此症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终日甚少走动,或是鞋袜过紧,而影响脚底肌肉活动,以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血瘀而停滞,外感毒邪,内外相兼肌肤失润,溢于皮外,故见本病。属“痰湿凝结、湿热毒聚,气血瘀滞”所致。
中药鸦胆子治疗鸡眼在古医籍中有记载,鸦胆子为治鸡眼较常用的中药。鸦胆子治鸡眼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鸦胆子性味苦、寒,有小毒;入大肠经。燥湿、杀虫。主治痢疾、疟疾,外用捣敷治痔疮、赘疣等症。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肉刺》曰:“此证生在脚趾,形如鸡眼,故俗名鸡眼。”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凉血解毒,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治梅毒及花柳毒淋。捣烂醋调敷疔毒。善治疣。”
将六神丸数粒研细末,陈醋调成糊状,备用。先用10%洗必泰溶液消毒局部,用利刀削去鸡眼表面粗糙角质层,以不出血或刚出血为度。再用1%盐水浸泡15~20分钟,使真皮软化,然后将六神丸糊外敷患处,胶布固定,3日1次,一般3~5次治愈。
芒硝又名玄明粉,是矿物或海水、盐泉中的硫酸盐类经煮炼而得的结晶。芒硝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硫酸钠,占96%~98%,另含少量的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钙等无机盐。中医认为,其性大寒,味辛、咸,具泻热导滞、润燥软坚的作用,属攻下药。传统上芒硝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等症,外用则能清热消肿,可治疗皮肤疮肿、口疮、咽痛、鸡眼等。
鸡眼是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到挤压摩擦而造成增生的角质层,形如圆锥体嵌入皮内,锥尖顶突入真皮中压迫神经末梢,局部一旦受压或受挤就会引起明显的疼痛。圆锥的底在皮肤表面为一圆形或椭圆形、呈淡黄色质硬的斑,边界清楚,一般如黄豆大小。利用芒硝的软坚散结、清热消毒作用,可以有效治疗鸡眼。
用芒硝治疗鸡眼方法如下:把少许芒硝放在碗内加少量的清水,使它呈结晶状备用。然后把患鸡眼的脚放在温水中浸泡15~20分钟,用小刀把鸡眼的角化部分刮去(以不出血为度),再剪取中间有1个与鸡眼大小相同小孔的胶布贴上,使鸡眼暴露在孔中,把结晶状芒硝放于鸡眼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或隔天换药1次,至鸡眼消失为止。
应用乌梅糊外敷治疗鸡眼,疗效满意,而且治疗中患者无痛苦。
乌梅克,盐水浸泡24小时,去核加醋50克,捣烂成糊状,用热水清洗并浸泡患足5分钟,将乌梅糊涂于病变部位,厚度约2毫米,用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5日为1疗程。
石灰有“蚀恶肉,出淤血”的功效,能软化硬结;糯米性黏,可“除血积,解毒肿”,还能缓解石灰对皮肤的刺激。
取生石灰30克用水浸泡,滤掉石灰渣,将20克糯米放入石灰水中泡24小时后备用。先用胶布贴在鸡眼周围,保护周围的皮肤,然后将泡好的糯米5~6粒碾碎敷在鸡眼上,并用纱布固定好。24小时更换1次,直至将鸡眼去掉。一般在7日之内可治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