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光辉秋日好,病理研讨声正酣CYN

秋雨过后花应休,紫薇花开风舞柳。由国际妇科病理学会、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分会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中华医师协会病理分会、香港病理学院、国际病理学会香港分会、医院、医院协办的国际妇产科病理学大会暨第十二届海内外病理学术论坛,于年10月29日迎来大会第二日。来自海内外的妇产科病理学顶级专家,继续围绕子宫、输卵管、卵巢、下生殖道、胎盘以及乳腺等疾病的病理诊断的相关知识、热点前沿、传统精粹、现存困惑解读等,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专题学术报告。现场学员云集,渲染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合作媒体,继续为您报道会议的精彩内容。

开幕式

大会共同主席PeiHui教授致辞

大会共同主席WeigangFang教授致辞

大会开幕式在众位妇产科病理学学者的殷殷期盼中拉开了序幕,大会共同主席PeiHui教授、WeigangFang教授一一致辞,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CYN国际妇产科病理学大会暨第十二届海内外病理学术论坛举办成功!

精彩讲座

RichardJ.Zaino教授:子宫内膜癌及其前驱病变术中分类和诊断所面临的挑战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ichardJ.Zaino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讲座题目是“子宫内膜癌及其前驱病变术中分类和诊断所面临的挑战”。RichardJ.Zaino教授指出,此次讲座旨在希望听众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以下内容:版WHO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分类的变化、子宫内膜癌分类的变化,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的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病理学家在子宫内膜癌术中应承担的理想角色。并根据不同时期的WHO内容,先后为大家讲解了上皮性肿瘤前驱病变及相关病变的演变、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定义的演变、诊断标准、EIN的诊断标准、病理进展变化及并发癌的风险,结合大量病理图片讲述了SEIC、未分化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等疾病的病理特征,还讲述了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和为提高诊断的精确度的相关建议。

DianaLim教授:透明细胞癌与子宫内膜的透明细胞变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中心病理系、新加坡国立大学YongLooLin医学院的DianaLim教授带来的讲座的题目是“透明细胞癌与子宫内膜的透明细胞变”。结合大量的病理切片图片,为大家讲解了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病理特征,荟萃文献解析了子宫透明细胞癌与卵巢透明细胞癌是同一种肿瘤吗?分级系统是否适用于子宫透明细胞癌等问题。并为子宫透明细胞癌与具有“透明细胞”改变的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子宫内膜的透明细胞变(Arias-Atella反应、上皮化生、分泌性子宫内膜)等疾病的病理鉴别要点给予了详尽的讲解。

NataliaBuza教授:KRAS突变检测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耶鲁医学院的NataliaBuza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讲座的题目是“KRAS突变检测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NataliaBuza教授举例了大量的病理图片和文献后,总结道:宫颈微小腺体增生与子宫内膜微腺型腺癌形态学特征有重叠,其中微小腺体增生可不典型,分裂象多见,而Vimentin/ER/CEA/p16免疫组化的鉴别作用有限;Kras突变在子宫内膜粘液性癌中常见的现象是微小腺体增生的Kras突变阴性,60%的微腺型腺癌Kras突变阳性;子宫内膜粘液性癌中Kras基因突变常见,且Kras突变分析可能有助于子宫内膜粘液性病变的危险度分级。

EstherOliva教授:子宫间叶性肿瘤病理学

医院的EstherOliva教授带来的讲座的题目是“子宫间叶性肿瘤病理学”。结合大量的病理图片解析,依次讲解了梭形细胞平滑肌肉瘤的病理诊断(肿瘤细胞坏死、弥漫性中度-重度异型性、高分裂活性:10MFs/10HPFs等)、鉴别诊断(卒中性平滑肌瘤、富于核分裂象的平滑肌瘤、伴有奇异型核的平滑肌瘤等),粘液性平滑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核分裂象指数2/10HPFs提示恶性生物学行为)、鉴别诊断(粘液样平滑肌瘤、平滑肌瘤伴水肿变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等),子宫内膜间质性肿瘤的分类(ESN、LGESS、HGESS、未分化子宫肉瘤)、分型、高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性肿瘤各自的病理表现、鉴别诊断等内容。

M.RuhulQuddus教授:病理学家的视角:子宫粉碎切除标本中偶然发现的妇科肿瘤

布朗大学Alpert医学院、医院的M.RuhulQuddus教授带来的讲座的题目是“病理学家的视角:子宫粉碎切除标本中偶然发现的妇科肿瘤”。腹腔镜技术在妇科中的应用广泛,应用粉碎技术行子宫全切或子宫肌瘤剔除,已经成为医生和患者术中流行的选择。M.RuhlQuddus教授通过举例大量的相关子宫粉碎切除术后标本病理提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UTROSCT、平滑肌肿瘤等肿瘤疾病的文献,结合FDA、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的观点,分别从患者的视角、外科医生的视角、病理学家的视角对子宫粉碎切除的利弊进行了讲述。

Jian-JunWei教授:非典型性平滑肌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分析

西北大学肿瘤研究中心病理中心实验室主任Jian-JunWei教授带来的讲座的题目是“非典型性平滑肌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分析”。首先为大家讲述了子宫平滑肌性肿瘤的分类(WHO)、子宫平滑肌肉瘤的驱动通路、平滑肌瘤发生和发展中的驱动通路等。然后提出了关于非典型性平滑肌瘤的驱动通路的思考。并详细的讲解了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与谁更接近(平滑肌肉瘤or平滑肌瘤)的研究实验。最后,获得结论:免疫组化或基因突变分析是在I型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中鉴别出SMT-FH的依据,II型非典型性平滑肌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特点介于普通型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之间。

惠培教授:妊娠滋养细胞疾病遗传学基础和精准诊断

耶鲁大学医学院妇产及生殖医学病理系的惠培教授带来的讲座的题目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遗传学基础和精准诊断”。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遗传学基础是异常的基因组印记,精准诊断的技术支持包括基因型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两方面。惠培教授综合大量的研究文献和病理图片先后向大家讲述了胎盘为何会发生基因组印记、父源性X染色体致病必要性的原因,及倍体分析-流式细胞术、P57免疫组化染色、STR基因型分析(诊断金标准)等技术在葡萄胎诊断中的应用、解读、诊断思路和方法、现存的技术困惑或难题等内容。

MasaharuFukunaga教授:Hostopathologydiagnosisofhydatidiformmole

日本川崎医院的MasaharuFukunaga教授结合大量的病理图片讲解、用流利诙谐的英语为大家讲述了其带来的题目为“Hostopathologydiagnosisofhydatidiformmole”的学术讲座。

Kyu-RaeKim教授:绒毛间质成分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作用-血管生物学与组织学的相关性

韩国首尔蔚山医科大学峨山医学中心病理系的Kyu-RaeKim教授与大家分享的学术讲座的主题是“绒毛间质成分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作用-血管生物学与组织学的相关性”。通过Kyu-RaeKim教授此次讲座的讲解,我们可以知道:早期完全性葡萄胎的组织学特征是绒毛基质内、血管与其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可能通过破解绒毛间质的秘密信息而得以揭示。

CSimonHerrington教授:HPV相关和非HPV相关的宫颈肿瘤

英国爱丁堡大学、医院的CSimonHerrington教授为大家带来的学术讲座的主题是“HPV相关和非HPV相关的宫颈肿瘤”。讲座围绕HPV相关的肛门与生殖器疾病、正确理解和使用“鳞状上皮内病变”术语、HPV相关的宫颈上皮病变、非HPV相关的宫颈上皮病变四方面内容展开。CSimonHerrington教授还指出:高危型HPV感染与下生殖道鳞状上皮的肿瘤形成高度相关,大多数宫颈腺上皮病变也与HPV感染有关,在合适的情况下p16过表达是高危型HPV感染的有用标记物,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以侵袭方式为基础对普通型宫颈腺癌进行分类更恰当,目前人们对非HPV相关的肿瘤(胃型腺癌)认识越来越多,且该类肿瘤比HPV相关的普通型腺癌预后要差。

RobertY.Osamura教授:Neuroendocrineneoplasms(NEN)oftheuterinecervix

国际细胞协会主席、医院病理诊断中心的RobertY.Osamura教授结合病理图片和WHO的相关内容,为大家讲述了以“Neuroendocrineneoplasms(NEN)oftheuterinecervix”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Shir-HwaUeng教授:宫颈腺上皮肿瘤及前驱病变

医院的Shir-HwaUeng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以“宫颈腺上皮肿瘤及前驱病变”为主题的学术讲座。Shir-HwaUeng教授结合病理切片依次为大家讲述了微小腺体增生、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弥漫性层状宫颈腺体增生、中肾管残件和增生、宫颈原位腺癌和浸润性腺癌、原位腺癌/高级别宫颈腺上皮内瘤变、腺癌(非特殊型)、宫颈内膜腺癌(普通型)、粘液性腺癌(非特指型)、粘液(腺)癌(胃型、肠型、印戒细胞型)、绒毛状管状腺癌、子宫内膜腺样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中肾管癌等宫颈腺上皮良恶性病变的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

CunxianZhang教授:宫颈腺性病变的谱系:从瘤样病变到恶性肿瘤

布朗大学、医院、医院的CunxianZhang教授带来的讲座的题目是“宫颈腺性病变的谱系:从瘤样病变到恶性肿瘤”。有关宫颈瘤样病变,病理学家目前在评价宫颈病变时面临许多困难,如:良性病变与原位癌的鉴别、原位癌与浸润性癌的鉴别。CunxianZhang教授先后讲述了宫颈原位腺癌、早期浸润性腺癌、恶性腺癌、容易与之混淆的瘤样病变的病理诊断要点、难点。由此可知,病理医师应该避免误诊宫颈腺性病变(反应性非典型增生与恶性,原位腺癌与浸润性腺癌),其手段有HE染色(金标准)和免疫组化(p16、Ki67、CEA)。

BinYang教授: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IN)

医院病理学和实验医学研究所、妇科病理学主任BinYang教授为大家带来的讲座的主题是“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IN)”。BinYang教授结合讲解病理图片,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经典型VIN的高危因素(50岁)、病理学特征、分子改变(p16蛋白过表达)、鉴别诊断(乳腺Paget’s病、尖锐湿疣、脂溢性角化病);然后介绍了单纯性VIN(A.K.A)的肉眼特征、组织学特征、分子改变、免疫组化研究(90%的单纯型VIN基地层细胞p53阳性)。最后,总结了此次讲座的要点:经典型VIN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免疫组化HPV呈阳性,多伴宫颈细胞学异常,进展为鳞状细胞癌的比例低,单纯型VIN患者多见于老年女性,免疫组化HPV为阴性,研究显示发病与硬化性苔藓有关,进展为鳞状细胞癌的比例高。

会场花絮主持风采精彩答疑

会议今天的精彩内容到此结束,明天,中国妇产科网将继续为您报道。敬请







































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hl/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