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瘤一位伟大的模仿者

题目的观点非我们所创,而是Lallas等[LallasA,ChelliniPR,Guimar?esMGetal.Eccrineporoma:thegreatdermoscopicimitator.JEurAcadDermatolVenereol,,30:e61-e63.]提出的。他们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皮肤镜下,汗孔瘤(Eccrineporoma,EP)可以模仿血管瘤、脂溢性角化症、皮肤纤维瘤、皮内痣、Bowen病、鳞状细胞癌、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和原位黑素瘤等良恶性皮肤肿瘤(图1、2)[1]。

图1.a(上)血管瘤(下)血管瘤样汗孔瘤;b(上)脂溢性角化症(下)脂溢性角化样汗孔瘤;c(上)皮肤纤维瘤(下)皮肤纤维瘤样汗孔瘤;d(上)皮内痣(下)皮内痣样汗孔瘤

图2.a(上)Bowen病(下)Bowen病样汗孔瘤;b(上)鳞状细胞癌(下)鳞状细胞癌样汗孔瘤;c(上)色素性基底细胞癌(下)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样汗孔瘤;d(上)黑素瘤(下)黑素瘤样汗孔瘤

其实,不仅仅是在皮镜下,从肉眼的角度看,汗孔瘤除了典型皮损之外,它可模仿病毒疣、肉芽肿、基底细胞癌、痣细胞痣和表皮囊肿等(图3)[3]。所以,汗孔瘤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模仿者”!因为善模仿,导致首诊误诊率高达95%[3],基于此,汗孔瘤的确诊需要结合皮损、皮肤镜、组织病理等综合判断,还要进行全面、仔细的鉴别诊断。

图3①足部典型小汗腺汗孔瘤;②手部病毒疣样皮疹;③躯干部肉芽肿样皮疹;④足部基底细胞癌样皮疹;⑤面部色素痣样皮疹;⑥面部表皮囊肿样皮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位伟大的“模仿者”。

历史及命名

年Pinkus首次报道汗孔瘤[4]。

年,Pinkus和Mehregan描述了第一例小汗腺汗孔癌[5]。

年,Requena等[6]发现汗孔瘤也可起源于大汗腺。

年,Requena等[7]首次报道汗孔瘤的皮肤镜特点。

之所以叫汗孔瘤,皆因本病主要是小汗腺来源的、向末端汗管分化的良性肿瘤[3]。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相关的因素包括遗传[汗孔瘤和汗孔癌均存在YAP1-NUTM1融合基因](图4)[8]、外伤、日光照射、辐射、放疗(图5)[9]、化疗、妊娠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本病还伴发其他疾病,如外胚叶发育不良、Bowen病、皮脂腺痣。

图4.在汗孔瘤、汗孔癌和鳞状细胞癌中YAP1-NUTM1

阳性表达

图5.乳房放疗处出现EP损害

临床特征

发病:相对罕见;汗腺和顶泌汗腺肿瘤约占原发皮损1%;汗孔瘤约占汗腺肿瘤的l0%[10]。

人群: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也可见于儿童(图6c),无种族和性别差异。

时间:皮损一般增长缓慢,发生恶性转化的中位时间为8.5年[11]。

部位:几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于肢端,约2/3发生于足部(图3)[2],即足部是最为好发的部位,这可能与此处小汗腺的密度很大有关[11],[我们推测,此处好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足部易受摩擦和外伤];10%位于手部(图3.②)[12];也见于眼睑、颈部、鼻部、耳部、甲周、乳晕、外阴等处(图6)[11]。

图6.A指端红色斑块;B上眼睑肤色半球形丘疹;C颈部外生性肿物;D耳部褐色外生性肿物;E、F鼻部红色球状斑块;G乳晕部红色斑块

皮损:

?我们一开始就提到,汗孔瘤是伟大的“模仿者”,这是指汗孔瘤皮损形态各异;

?经典型:单个粉红色至红色丘疹、斑块、结节,直径2mm-20mm(图3),界清,表面光滑至疣状,偶有溃疡,一般无症状;

?色素型:(后面详述);

?皮损类型可为丘疹、斑块、或结节,表面自光滑至疣状,偶有溃疡;

?多单发,也可多发(图7)[13],多发性汗孔瘤极为罕见,截止年,共报道18例,13例有化疗和/或放疗史,12例有恶性淋巴瘤/白血病[12];

图7.躯干多发红色丘疹

?大小不一,通常2mm-20mm,也可见较大皮损(图8)[14];

图8.足底部巨大黑褐色斑块

?可为粉色、红色、紫红色、棕色、黑色(图2、3);

自觉症状:一般无,可伴出血、疼痛、瘙痒。

皮肤镜

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皮肤镜下,汗孔瘤可以模仿多种疾病,因此皮肤镜在诊断汗孔瘤时作用和价值有限。

典型皮肤镜特点:多形性血管模式,由乳白色红色球状/腔状区域组成,周围有粉红色至白色的光晕,整个病变周围有象牙光晕(图9)[2]。

图9.EP典型皮肤镜特点

反射共聚焦显微镜(RCM)

边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带,肿瘤内导管分化;肿瘤肿块周围有一个清晰的角质形成细胞边界,形成典型的蜂窝状图案(图10、11)[15,16]。

图10.左图:肿瘤细胞带(红色星号),肿瘤内导管分化区域(红色圆圈);右图:放大图片示肿瘤巢的导管分化(红色圆圈),椭圆形肿瘤巢的中心和周围可以看到多个小黑洞,对应导管的管腔(红色箭头)

图11.从左至右依次为低倍组织病理图、高倍组织病理图、RCM图

(这种病理低倍、高倍和RCM对应的构图方式值得借鉴)

组织病理

依据肿瘤所处位置,分为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小汗腺汗孔瘤、真皮导管瘤及汗孔样汗腺瘤四种病理学类型,说明同一病变向小汗腺不同部位的分化。其中,瘤体局限在表皮层者称为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图12)[17];瘤体突破基底层细胞向真皮浅层延伸时称为小汗腺汗孔瘤;若瘤体位于真皮不与表皮相连,且无囊性结构则称为真皮导管瘤(图13)[18];若瘤体位于真皮,实性与囊性结构并存,甚至以囊性结构为主则称为汗孔样汗腺瘤。

图12.瘤细胞局限于表皮内

图13.瘤细胞局限于真皮内

经典型汗孔瘤:瘤细胞从表皮向下延伸至真皮层,形成宽阔的索带,互相吻合构成瘤团,边界清楚;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基底样细胞),深嗜碱性圆形胞核,有细胞间桥相互连接,有不同程度的导管分化,索带内可见狭窄的管腔(图14)[12]。

图14.瘤细胞从表皮向下延伸至真皮层,形成宽阔的索带,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基底样细胞),深嗜碱性圆形胞核,有细胞间桥相互连接,有不同程度的导管分化

顶泌汗腺来源的汗孔瘤:和经典EP的组织病理相似,但可见由角质细胞排列的细长小管,可见断头分泌的迹象(图15)[19]。

图15.a右大腿外侧红色结节;b、c基底样细胞和角质细胞组成的带蒂外生性大肿瘤;d可见由角质细胞排列成的细长的管状结构,可见断头分泌现象(箭头)

诊断

结合病史、皮损特点、皮肤镜、皮肤CT以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综合判断、确诊。

鉴别诊断

从临床和病理上汗孔瘤需要和多种疾病相鉴别,主要需要鉴别的疾病如下(表1)[11]。

表1.汗孔瘤的主要鉴别诊断

治疗

主要是手术切除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尤其是病程较长者,更应及时手术治疗,因为发生恶性转化的可能性较大。也可选择电灼、外用咪喹莫特(图16)治疗[20]。

图16.左图治疗前;右图治疗后

色素性汗孔瘤(Pigmentedeccrineporoma,PEP)

是EP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好发于非肢端部位,褐色或黑褐色丘疹、结节,表面光滑或疣状,临床上极易误诊为黑素瘤、脂溢性角化症、基底细胞癌等疾病(图17)[21]。

图17.1a手指黑色疣状丘疹;1b,1c左小腿外侧黑褐色圆形结节,表面粗糙,破溃结痂,基底伴轻微红晕

PEP色素形成的机制:PEP肿瘤团块内大量黑素细胞聚集和黑色素沉积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下面机制相关。

?在肿瘤相关生长因子(包括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下,小汗腺内持续的黑素细胞被激活,而肿瘤相关生长因子等可以促进黑素细胞的增殖、存活、黏附和迁移[22];

?黑素细胞从周围表皮或附近的毛囊迁移[22]。

PEP组织病理:除可见经典汗孔瘤变外,肿瘤区域可见树突状黑素细胞、及色素颗粒(图18)[22]

图18.,棘层肥厚,致密的基底样细胞增生,融合成宽阔的条带并向下延伸到真皮层;,肿瘤区域内可见狭窄的管腔、树突状黑素细胞、色素颗粒

汗孔瘤转化为汗孔癌

?EP一般增长缓慢,进展为恶性肿瘤的平均时间约为8.5年;

?18%汗孔瘤可转化为汗孔癌;

?当EP突然增大、溃疡和长期稳定病变的自发性出血,需要警惕汗孔癌的发生[23]。

?汗孔癌可以从EP进展而来,也可以原发,甚至同一个体可以同时存在汗孔瘤和汗孔癌(图19)[23];

图19同一患者左图为汗孔瘤;右图为汗孔癌

?汗孔癌占所有皮肤肿瘤的0.–0.01%,常见于老年女性,好发于下肢,为无明显症状的单发的红色至紫罗兰疣状斑块或肿块;

?与EP一样,在慢性的放射暴露下也可以发生多发病变,其他相关疾病:乳房外Paget病、结节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贫血、霍奇金病、皮脂痣、HIV和着色性干皮病;

?易溃疡,易出血,易复发,可沿淋巴管扩展至周围及内脏转移[23];局部复发的比例约为20%,淋巴结转移率为20%,实质器官转移率为10%;一旦发生远处转移,死亡率可达67%[23];

?组织病理:小叶状浸润性肿瘤由小立方细胞组成,形成导管腔,延伸到真皮,可见非典型性肿瘤细胞及有丝分裂相[24]。

图20.肿瘤细胞呈立方形,较棘细胞小,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嗜碱性,胞质少,可见异形及分裂象,瘤体内可见向小汗腺导管的分化

鉴别诊断:汗孔癌与很多良性疾病相似,因此鉴别诊断至关重要,主要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如下(表2)[11]。

表2.汗孔癌的鉴别诊断

治疗:鉴于局部复发率高,广泛切除肿瘤边缘或Mohs显微外科手术被普遍认为是最佳治疗选择,治愈率高达70-80%[11]。对于发生转移的患者可以采用化疗。

预后:有丝分裂增加(每个高倍视野14个有丝分裂),淋巴血管浸润和肿瘤深度7mm与预后不良有关,转移性小汗腺孔癌患者的生存期估计在5到24个月之间[11]。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讨论,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参与者:

何江曼,孙莉婷,张涵茵,胡媛,孙钰桢,辛伍艳,袁梦瑾,杨潇潇,张阳,石卫华,韦旭华,赵冰洁,张江安

参考文献:(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hl/115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