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基础树立歌唱发声的整体概念20

年第5期(总第5期)沈湘教授声乐教学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整身唱”,“全身心地歌唱”。他强调:学生必须树立歌唱发声的整体概念,即: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将歌唱发声各有关的部位积极调动起来,让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默契配合,把人的语言所表达的丰富感情融化到优美的歌声里。沈湘教授指出:“要懂得歌唱器官的器乐性,也就是说,人的自身的歌唱发声器官也是一种乐器,这种自造的乐器同人工他造的乐器都能在音高、旋律、节奏等方面表现乐曲的音乐性,只是人的乐器除了音乐之外,还多了个语言,这就是声乐和器乐的主要区别。人声乐器也应该像其他乐器一样,很稳定、很固立。我们说一把提琴,如果上板下板是软的或大小随便变的,弓子使劲儿一拉就软、弦儿一拉就跑,这种琴没法用。好的琴,整个都很固立、结实、稳定,上的弦儿不能跑,拉的弓子能绷紧,用这样的琴才能演奏出好听的声音。人的整身的腔体总是松松垮垮,喉头一唱就跑,声带闭合无力,就像一把不能用的提琴,绝唱不出好的声音。所以,对你们要求整身唱,全身处于兴奋的积极状态,就是要使人声乐器像其他乐器那样,获得支持歌唱发声的固立、稳定的感觉。”树立歌唱发声的整体概念,必须通过以下两方面去领会: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除了歌唱器官各种局部调整的运动之外,还要有整个身体歌唱发声的参与意识。因为整体的积极性可以带动局部的积极性。“整身唱”的感觉是:整身向外舒展的劲儿;腔体上、下贯通的气儿;整体共鸣(胸腔、咽腔、头腔、口腔、鼻腔混合而成的共鸣音响)一米长的声儿。2、发声时歌唱器官必须保持稳定状态,特别是喉结。喉结就好像架着琴弦的马子,它是不能乱动的。当它下沉在深吸气状态的低喉位置时,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局部的稳定感,是建立在整体稳定感的基础之上的。无论声音高、低,全身心处于既安静、稳定又兴奋、积极的状态之中。二、紧张与松弛的关系紧张与松弛是一对矛盾,在歌唱发声的肌体运动中,必须感到它们是紧张与松弛的有机配合,沈湘教授说:“该紧的地方就要紧张积极地用力,该松弛的地方就要大胆地放松,把干扰发声多余的劲儿去掉。”呼吸器官肌肉的运动,是在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紧张与松弛的矛盾对抗中进行的,没有这种对抗性的运动,呼吸便停止了。而歌唱发声时呼与吸的对抗比平常要夸张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对用于歌唱发声的气息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发音器官的肌肉,包括声带与喉外肌,也是在紧与松的矛盾状态中调整运动的。发声时声带必须拉紧,音越高声带拉得越紧。但在拉紧声带的同时,又要感到“声门适度”,有一种通畅、松弛的感觉。除了声带本身有这种张力的紧张感之外,喉外肌,还有下巴、前颈、牙关节、舌根这些部位的肌肉都要放松,使喉部“解放”。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影响声带正常工作的不必要而又多余的劲儿。共鸣器官的肌肉,包括各种共鸣腔内壁的肌肉,也同样存在紧与松的关系问题:用“吸着唱”的感觉发声时,打开的共鸣腔有一种腔体扩张的紧张力,但不能过,用的劲儿大了就会“撑”。沈先生说:“任何声部都不能撑。打开共鸣腔儿时,里面是一种松开的劲儿。”“虚张、松开”指的就是松弛与紧张相配合的感觉。沈先生为学生上课时,总爱说:“用后半扇儿唱。”他的提示,实际上是将紧张与松弛的感觉,在身体上做了划分:后半身在唱时是积极、紧张的用力状态,靠后半身的劲儿歌唱发声,前半身就能找到相对松弛和安静的状态。这就是全身唱时应该体会紧张与松弛的正确感觉:“前松后紧”。松弛并不等于松垮,“完全放松”是一种谬论。如果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状态都是松松垮垮的,这是一种人声“乐器”功能上的缺陷。中国武术很讲究松与紧的辩证关系,“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句话非常精辟,学唱者不妨在歌唱发声上去领会这句话的要领,进一步找到紧张与松弛相辅相成的正确感觉。主编:孙立青编辑:《立青合唱艺苑》编辑部免责声明本文节选自由邹本初编著的《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分享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业余合唱团训练排演中的若干基础性瓶颈环节●室内女声合唱《绒花》●女声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女声合唱《祖国,慈祥的母亲》●女声合唱《月亮月光光》●如何正确地训练“视唱练耳”●“视唱练耳”的7个主要方法●学唱的基本条件●模仿对学唱是否有害●自我分辨声乐感觉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的学唱步骤

立青合唱艺苑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dzz/117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