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声带角化症 > 声带角化症治疗 > 打一针疟原虫就能治愈晚期癌症招募志愿者现 >
打一针疟原虫就能治愈晚期癌症招募志愿者现
春节期间,一篇关于疟原虫治疗晚期癌症的报道在 弃医从研:做基础研究从源头救人
年,陈小平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感染科医生。在医院里,他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其中见得最多的是肝炎病人。看着这些病人从肝炎转为肝硬化,再转为肝癌,病情一步步加重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年轻的陈小平心理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个满怀信心和热情的医科毕业生,带着挽救生命的愿望走上岗位,却发现许多疾病在医学上都没法解决。”陈小平回忆起往事,面对现实,当时的他认定“我们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找到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然后基于发病机理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才能从源头上挽救病人的生命。”
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到了广州市卫生防疫站(后更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此后,他又在中山医科大学完成了病原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疾控中心先后担任微生物科主任、艾滋病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年,中科院广州生物院正式成立,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科研人员,陈小平很快加入,成为该院第一批研究员。
潜心科研:课堂灵光闪探索三十年
在一节流行病学课上,老师挂了一幅疟疾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图,地图显示疟疾主要集中在非洲等蚊子密集的热带地区。过了几周,在肿瘤流行病学课上,老师又挂了另一张肿瘤地图。陈小平的脑中灵光一闪,依稀觉得“好像哪里多疟疾,哪里肿瘤的死亡率就低”。会不会癌症病人得了疟疾就会好转呢?
有了这个“闪念”后,陈小平开始留意流行病学的有关数据。年加入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后,陈小平开始系统论证疟疾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陈小平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及研究助理一道,收集了从年至年间全球范围内的疟疾发病率及癌症死亡率数据,同时与哈佛大学的一位统计学教授合作,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全球的流行病学分析。最终发现,疟疾的发病率与肿瘤死亡率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经过10多年的研究,陈小平团队发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以小鼠为例,癌症小鼠感染疟原虫之后,其免疫细胞,例如NK细胞和T细胞等会被激活,这些免疫细胞激活之后会杀死肿瘤细胞。与此同时,肿瘤组织中起到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四大金刚”细胞(调节性T细胞、髓性来源的抑制细胞、癌症相关的纤维母细胞、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也会被疟原虫感染所抑制,因而解放了肿瘤组织中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并促进T细胞进入到肿瘤中去,从而有效杀死肿瘤细胞。打个比喻,就是肿瘤会释放一系列信号,对免疫系统施行催眠,而疟原虫感染强烈地唤醒和激活了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去识别、杀灭肿瘤。
初见成果:治肺癌病人研癌症疫苗
年,陈小平研究团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在获得病患及家属的同意后,将疟原虫治疗方法用于3名晚期肺癌病人身上,其中2例有显著疗效,1例无效。其中1例的治疗效果让人颇为惊喜:他的颈部的转移病灶消失,肺部原发病灶,由原来的“螃蟹状”变为“斑块状”,随后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了完整的肿块。后来,陈小平团队医院合作,将疗法扩展到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
眼下,基因改造是陈小平要做的另一件“大事”。陈小平团队目前已经掌握了疟原虫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疟原虫基因进行编辑,开发出安全的新型癌症疫苗,靶向不同的肿瘤细胞,目前已经申请了一系列专利。
谈及工作重点和未来,陈小平说,现在自己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临床试验中,同时还要把一些精力放在培养年轻人身上,希望未来真的可以通过疟原虫,打开癌症治疗的另一扇窗。
创新感言
但我认为,内部环境更重要。创新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先认准一个目标,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调整,找到新的方向。
无论作为一个医生还是一个科学家,我认为生命科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人类保驾护航,假如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一种最高荣誉。”
陈小平
年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在中山医科大学读研究生,获传染病学硕士和病原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
主要研究项目:疟原虫感染小鼠血浆外泌体抑制肺癌血管生成的机理研究;红细胞前期疟原虫感染对肝脏肿瘤治疗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双调控体系条件性敲除红内期必需基因构建疟原虫减毒双期活疫苗的研究等。
研究方向
疟原虫生物学
疟原虫与癌症的相互作用及机理研究
“以病克病”需克服伦理问题
陈小平告诉记者,疟原虫用于人类疾病治疗,早有先例。但从动物实验到用于患者身上,除了大量的实验外,还存在伦理问题。
对于“以病克病”“以毒攻毒”可能产生的风险及伦理问题,陈小平这样解释:一是让患者感染良性的间日疟原虫,要严密监控红细胞感染率。感染水平要维持在千分之二以下,即个红细胞中不能超过2个受感染。在疗程结束后,给病人使用足量的抗疟药,通常3天左右就能治愈疟原虫感染。二是广州的环境基础。广州市中心城区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未有过疟疾流行的记载。疟疾通过按蚊传播,而广州市区没有按蚊,环境是安全的。三是目前用于治疗的患者已是晚期,无它法可试,在患者及家属同意下采用这种方法。
经广州医院伦理委员会组织的多次伦理答辩,且多次修改方案后,陈小平团队才开始将这一成果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上。
(原载于《广州日报》-04-24A3版)
一针疟原虫能治愈晚期癌症?
科学家:我没说过!
年,陈小平研究团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在获得病患及家属的同意后,将疟原虫治疗方法用于3名晚期肺癌病人身上,其中2例有显著疗效,1例无效。后来,陈小平团队医院合作,将疗法扩展到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
年底,陈小平教授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介绍了自己团队目前的研究课题——疟原虫是否能成为抗癌的生力军?
陈教授说道:“就目前的临床观察来看,在接受疟原虫免疫疗法的首批10位病人中,有2人可能被治好了。“
大家需要留意的是,陈教授用了”可能“这个词,而在热传的文章里,这话就成了”用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学方法成功地治愈了晚期癌症“。
此外央视的报道中,钟南山院士也在肯定了这一研究积极性的同时谨慎表示:
由此可见,”治愈“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
哪些人参与了临床试验?
效果如何?
该文火了之后,不少癌症病人似乎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打听着能不能申请马上加入实验组。
然而并不是任何一位癌症病人都可以入组,陈小平和钟南山均表示:进行过各种正规治疗方式,效果不佳的患者,才适合参与这项临床试验。这一治疗方式,还远没有到普及开来的程度。
在病种上,该科研项目临床研究参与机构医院的副院长牛立志表示疟原虫治疗目前只在实体肿瘤患者身上开展临床试验,血液肿瘤不在其列。目前的入组病人包括肺癌、前列腺癌、肾癌、肝癌四种癌症患者。
牛立志表示,从安全性来看,该实验还是可控的,病人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因此出现生命危险。
然而从有效性来说,牛立志坦言目前还不能准确评价——
”癌症的治疗效果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更大数据的随机对照试验。医院的病例个案来看,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也有部分病人接受疟原虫治疗后是没有效果的。接下来,临床研究还将继续进行,并进一步扩大癌症病种。”
理性看待研究结果,
预期过高不可取!
即使该临床研究目前有成功的个例,仍然要提醒大家要理性看待。对于标准治疗已经失败的患者,疟原虫疗法可以作为选择之一去了解,但需要降低预期。对绝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至少目前,这一疗法肯定不应该做为治疗的首选方案。
牛立志也说道,科学结论要建立在研究证据之上,疟原虫到底能不能治癌,也许要多年后才知道。最近吴一龙教授在欧洲癌症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有关肺鳞癌的研究,是历时8年之久才给出的结论。现在各种喝彩或质疑的声音都缺乏最终研究依据。成败都有可能,这才是临床研究。
如果因为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