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王月,杨希川

作者单位:重庆,医院皮肤科

作者简介:王月,硕士研究生,医师,研究方向:皮肤肿瘤

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squamouscellcarcinoma,CSCC)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好发于头皮、面部、手背等光暴露部位,其转移和恶性程度较低,若发展较快或转移则预后较差。

流行病学

在美国,CSCC在非黑素性皮肤肿瘤中仅次于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ncer,BCC),每年新发20~30万例,约占非黑素性皮肤肿瘤的20%。国内有研究发现,CSCC约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29.4%,略高于BCC的28.0%,其中CSCC的确诊病例数以每年2.6%的比例逐年上升。

病因与发病机制

CSCC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研究表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UV照射是引起CSCC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长波紫外线(UVA,波长~nm)和中波紫外(UVB,波长~nm)。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的UV照射可以促使皮肤增厚、过度角化和异常增生,而这一系列的改变可能与UV参与的维A酸代谢和定位有关。

电离辐射:20世纪中期,电离辐射被用于治疗痤疮、皮炎、血管瘤等皮肤病,而后研究发现电离辐射也是导致CSCC的一个致病因素,且CSCC的发病风险与电离辐射的累积量以及射线类型相关,其中X射线与CSCC关系较为密切。

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e,HPV):虽然HPV对于CSCC具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在CSCC中常能检测出HPV。单独由HPV诱发的皮肤癌为数不多,HPV需在其他因素如UV长期照射和机体免疫监视功能抑制的协同作用下才能致癌。

化学致癌物:砷是一种公认的化学致癌物,可存在于未处理过的井水和污染的葡萄酒中。砷处理能力缺陷和砷诱发的砷角化病与CSCC密切相关。另一种化学致癌物为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这种化学物质常来源于煤焦油、烟草焦油、木馏油、沥青等烃类化合物的燃烧。

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研究发现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增加了CSCC的患病风险。器官移植患者患CSCC的风险较正常人高约65倍,其肿瘤常发生于器官移植后2~4年。

皮肤肿瘤家族史:近年来,有学者系统地分析了皮肤肿瘤家族史和CSCC患病风险的关系,发现有皮肤肿瘤家族史者患CSCC风险较正常人高约4倍,因此推测家族史是CSCC发生的另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其他皮肤病:CSCC可继发于一些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如盘状红斑狼疮、硬化萎缩性苔藓、扁平苔藓、寻常狼疮以及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

根据肿瘤的面积、侵袭的深度和范围,临床上CSCC可分为3型。①浅表型:即早期的丘疹、结节或斑块,直径0.5~1.5cm,表面光滑或角化,有鳞屑,质硬,可伴毛细血管扩张,边缘高起,触之可活动。继续向外生长可呈疣状或菜花状,常无明显自觉症状;②深在型:多数为浅表型继续向深部和周围组织发展而来的浸润性结节或肿块,较硬,边缘高起或外翻,中央可破溃形成溃疡,呈火山口样,有恶臭的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基底硬而活动度很小;③转移型:深在型继续进行性发展,则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质硬,几乎无触痛。发生在头面部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edcarcinoma,SCC)转移和嗜神经风险较高且预后差。组织病理上表现为肿瘤组织向下浸润性生长,可突破基底层,侵入真皮,由正常的鳞状细胞和非典型的鳞状细胞组成。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鲍恩病等疾病也与CSCC关系密切。

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CSCC而言,手术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对分化良好的小面积的CSCC,可一次性彻底切除。对转移到区域淋巴结的CSCC,切除后应做局部淋巴结清扫术。

光动力治疗:光动力已广泛用于治疗非黑素瘤皮肤癌,对于巨大、多发病变可以达到满意的美容效果。对于日光性角化病、鲍恩病,光动力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激光和冷冻治疗:安全性难以把握且容易复发,故临床治疗中应谨慎选择。

放射治疗:放射疗法常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有手术禁忌证及美容要求的患者。这种疗法费用较高且需长期随访。

药物治疗:对于淋巴结转移CSCC,应在术后联合放射治疗,必要时可考虑系统化疗,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存在争议。对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与CSCC的关系一直以来颇具争议,但目前有学者做关于CSCC的meta分析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能降低CSCC18%的患病风险率。目前在欧美国家,一种典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已用于治疗日光性角化病,因此这类药物也可能会成为CSCC的化学预防剂。

预后

CSCC的预后与皮损累积面积有关,研究发现皮损面积>2cm2者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为15%,是小面积皮损患者的2倍。另外,皮损面积>2cm2的CSCC患者转移率也较高,为30%,是小面积皮损患者的3倍。大多数原位CSCC预后较好,而发生转移及嗜神经的CSCC预后较差。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CSCC患者10年生存率<20%,而远处转移者10年生存率则<10%。

CSC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各种研究表明,长期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HPV感染、化学致癌物的接触等在CSC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各种病因,可通过防晒防辐射、减少HPV的感染、减少化学致癌物的接触等手段有效预防CSCC的发生。对于不同类型的CSCC,应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减少复发和转移概率,尽量满足患者功能的需要和美容要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DOI:10./sypfbxzz.-.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9(1):38-40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8810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dzz/11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