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声带角化症 > 声带角化症病因 > 易误诊专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肝脏多发浸 >
易误诊专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肝脏多发浸
经典读片
:中医院
:易误诊专题(推荐医师:范治国审核医师:戴捷)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肝脏多发浸润
患者:男性,47岁,因间断性颜面部浮肿2年,加重伴全身疲乏无力5月入住我院内分泌科,既往身体康健,否认手术史、过敏史、肝炎病史及肿瘤史。入院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示:嗜酸细胞增高(1.81,(0.05-0.5)),嗜酸细胞比率增高19.4%。腹部常规B超示:肝内多发稍低回声区,多考虑占位性病变。上腹部CT平扫:肝内多发稍低密度结节影,考虑占位,转移瘤可能。腹部CT增强扫描示:肝内多发稍低密度结节影边缘略有强化,动脉期较为明显,多考虑为转移瘤,不除外肝癌肝内转移,
CT图像如下:(操作技师:丁晓娟报告医生:范治国)
:
图①为CT平扫:肝内多发略低密度结节,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欠清;
图②--④为CT增强三期扫描:图②(动脉期)结节影数目减少,所见结节影体积略有缩小,境界不清晰;图③(门静脉期)结节影数目重新增多,体积略有增大,境界略变清晰;图④(延迟期3分钟)结节影大部分消失,轮廓境界不清,左侧肾上腺腺瘤;
图⑤为肝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HE染色10X20倍镜下观察,见多数嗜酸性粒细胞分布;
图⑥为对症治疗6个月后复查,肝内多发结节影消失。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肝脏多发浸润
嗜酸粒细胞增生症为Hardy和Anderson于年提出的一组病因不明,外周血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它可表现为:1)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增加;2)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可除外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它疾病(如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4)有皮肤等或其它靶器的受累或浸润性改变。多发生在20-50岁左右的男性。相关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体重减低、水肿、关节肿痛、肌肉酸痛、皮炎,脾、肾、肝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声带息肉、肾上腺腺瘤等。相关脏器浸润的影像学表现国内外罕见报道。该患者间断性颜面部浮肿,而后逐渐累及双手关节,伴有全身疲乏无力,体重就诊时较发病前减少约7公斤,同时入院检查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肝功能异常、右侧声带襞息肉等表现,确诊后给予相对应治疗,相关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六个月后复查肝脏CT,肝内多发结节影消失,符合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并肝浸润改变。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伴肝浸润同白血病肝浸润相类似,主要是因为嗜酸性粒细胞属白细胞范畴。主要影像表现为多发性、结节性浸润,伴肝脏体积增大,单发结节性浸润少见。结节内主要为增生的相关细胞-嗜酸粒细胞,同时也可伴发炎性坏死、出血等。在肝实质内呈浸润性生长,所以边界不甚清晰,多沿汇管区及血窦分布。增强后增生结节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相对于肝实质呈低密度,而增生结节边缘浸润部分可呈轻度强化改变。肝内浸润病灶在病情控制或治愈后可减小或消退,坏死部分可有软化灶形成。
主要同肝内多发多源性肝癌、肝转移瘤、淋巴瘤、肝脏多发性囊肿鉴别。
1)肝癌:一般情况下多有明确的肝炎病史,肝脏肿大,肝内多发大小不一稍低密度结节、甚至块影,内部可有液化、坏死,部分合并有出血,可伴有脾大,门静脉增宽、腹水等;轮廓欠清晰,增强后呈典型的“快升快降”型改变,实验室检测AFP多是增高;
2)肝转移瘤:多数有肿瘤病史或全身系统检查后有原发灶,肝内病变表现为大小不一稍低密度结节,结节影边缘模糊,似乎有低密度带包绕,呈典型的“牛眼征”,增强后结节可有轻到中度强化,部分病变以边缘强化改变为主;
3)肝脏淋巴瘤:无论是肝脏原发还是多发,多以结节样浸润形式分布,原发可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继发多为多发,平扫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或不清,内部密度多较均匀,部分可有液化、坏死,出血少见。增强后动脉期边缘可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轻微强化或不强化,有时可有小血管穿入其内,呈“血管漂移征”,多数病例可伴有腹膜后或腹腔淋巴结肿大;
4)肝脏囊肿:肝内单发或多发,内部密度低,多在0-30HU,边界清晰,部分可合并出血及感染。增强后内部及边缘无强化,合并感染时边缘可有较明显。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症伴肝脏多发性浸润国内外罕见报道,更多的病例集中在继发性皮炎、肾脏、脾脏浸润、心血管受侵等方面,较成熟的影像诊断标准未见报道。希望能从本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诊断、表现、治疗等各方面能对该疾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有更深入的认识。
~~~~~~~~~~~~~~~~~~~~
扩展阅读
人体三维断层解剖学图谱_付升旗(选读)
~~~~~~~~~~~~~~~~~~~~
主编:戴捷(医学影像科主任)
专家审核:曹俊华
专家审核:张士文
编撰排版:王炜、刘婷
~~~~~~~~~~~~~~~~~~~~
北京白癜风断根治疗的医院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