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与基底细胞癌

首先解答或勉强解答一个很多人有疑问的问题:为什么许多皮肤疾病的超声图像中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会出现一个低回声带?

皮肤真皮层回声受胶原纤维取向、基质类型、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与皮肤中纤维积累相关的病理条件可能都会导致其回声异常;弹性纤维的损伤、细胞数量的增加(炎症细胞、肿瘤细胞)或水分含量的增加都会使真皮层图像的灰阶降低,对于炎性皮肤疾病(如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尤其银屑病不要太典型,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出现一条不规则的低回声带。笔者认为可能是一种炎性渗出,其实也不尽然,查阅文献后方知早在年就被deRigal等人报道,机制被描述为“起源尚不清楚”,并在他们的表述中将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的低回声带称为SLEB。SLEB可能与糖胺聚糖的积累有关,可能与炎性渗出有关,可能与某些未发现的亲水物质有关,总之,这是一件值得去研究的事情。此外,有研究指出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内部可以观察到SLEB,是否某种意义上讲SLEB可以作为光损伤的一种标志?能否用以佐证抗衰老机制的功效?此外此外,Sandby-Moller等人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前额和前臂背侧的SLEB显著增加,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50%的人存在SLEB。哎,真的真的是太费脑子这个东西了。言归正传,进入今天的话题。

今天聊聊高频超声(HFUS)和基底细胞癌(BCC)之间的那点事。

提高BCC的治疗效率和疗效从而降低治疗成本是临床的一大需求点,目前治疗基本遵从Mohs手术,其包括分期切除肿瘤,并对周围缘进行完整的组织学评估,已然被临床高度利用。如将Mohs手术分期缩减5~10%,便可使得临床护理和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利用高频超声对肿瘤进行评估,获取肿瘤的大小及边缘,可以简化手术管理,提升效益。

ParasharK等综述了皮肤成像技术的现状和应用以及在Mohs手术前肿瘤边缘的评估价值。皮肤影像是一个迅速兴起的领域,HFUS、OCT、RCM、和OPI等都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简化Mohs手术,并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成本。这些技术能否被广泛接受将取决于技术成本和医生接受新技术的程度。然而,BCC发病率的增加和相关治疗费用的上升,能否使BCC边缘成像技术成为Mohs手术的标准化元素,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相对于其它成像技术,高频超声由于其实时动态、全局观、穿透性好等优势或更适合深度的诊疗需求,高危BBC的高频超声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皮下浸润,低危BBC的高频超声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局限于表皮,根据这些图像特征亦可以预测BCC复发风险。

虽然高频超声在BCC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已被广泛研究,但定位深缘方法的精度仍然是未知的,Barcaui,E.deO.等评估了高频超声在BCC手术深切缘定位中的作用。将67例经过临床证实为BCC的患者共83个病灶的超声图像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超声测量的厚度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样本中平均年龄66(±3.4)岁,35例(52%)为女性,①64例(89%)患者发现树枝状血管;②大部分病灶呈不规则形状;③所有病灶均位于真皮,与邻近真皮相比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④33个(40%)病例中发现高回声斑点;⑤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35例(42%)为混合血管型。结果显示高频超声和组织病理学测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P.):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84%,准确性为91%,kappa值为0.80。此外,影响高频超声肿瘤测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明显的胶原嗜碱性变性、肿瘤周围增生腺体或毛囊的存在、纤维化、以及与肿瘤本身或先前手术相关的致密炎性改变等。因此Barcaui等认为在选择治疗方法、考虑Mohs手术和评估手术部位时,高频超声的影像学评估尤为重要。

12、临床证实的BCC。3、高频超声图像。4、手术标记,边缘4mm。5、组织病理学检查。6、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厚度测量。

很长一段时间预测BCC复发风险仅能通过组织学亚型来评估,X.Wortsman一如既往的对BCC高频超声进行了诸多的研究,指出BCC肿瘤内部的高回声斑点与组织学亚型的关系,并可以用来预测复发风险。来看看女神年在JEADV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回顾性分析了BCC术前超声检查中肿瘤内高回声斑点的显示及计数情况,然后将数据与相应的组织学亚型相关联,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相关。不同类型及易复发型BCC高回声斑点个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5.5(3-25)和8(4-81),取截断点≥7,即BCC内部高回声斑点的个数≥7个,提示高复发。以此来预测BCC高复发亚型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53%。

(a,b)基底细胞癌超声。(a):左鼻区(灰度图,横切面)显示肿瘤内多发高回声点(部分标记并测量在0.3-1.0mm之间);(b):左鼻区(横切面,3D重建):多发高回声点;有些有箭头标记。c、鼻软骨;d,真皮;h,真皮。

超声截断点≥7时BCC高回声斑点计数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作为高复发风险亚型的鉴别指标

(有人喜欢称之为高回声斑点,有人喜欢称之为钙化点,我们姑且认为是一个意思吧)

此外,笔者想提到的是,BCC内部高回声斑点的大小和分布对复发风险有无意义,是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点?经验而言,微钙化和簇样分布是一种肿瘤发展程度和复发趋势。

而对于BCC内部钙化点的形成原因至今不明朗,没有相关文献详细阐述。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有:①肿瘤内部微出血;②局部组织缺血坏死;③肿瘤转归趋势性的钙盐沉积;④肿瘤导致局部钙盐代谢异常。

此外,笔直想提到另外几个点供大家讨论,这些点又是否值得深入研究。

1.BCC内部的树枝状血管分布。树枝状血管分布符合大部分BCC的血流灌注分布(约60~80%)。

2.BCC血流灌注量。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血管断面的血液容量,Q=SV(Q-血流量,S血管横截面积,V血流速度)。

3.血管走向。即便大部分BCC血管走行是自基底部向表皮层延申,但是血管延申的角度大小,是否预示着肿瘤的某种特性。

4.血管走行。临床中会发现部分BCC血管走行平滑笔直,部分血管走行迂曲,甚至同一血管在走行过程中存在较大走行角度。这种截然不同的血管走行是否又预示着肿瘤的某种特质,甚至是复发风险。

5.血流阻力指数RI。RI可以反映血流流经BCC内部组织时所受到的阻力,阻力大小可以评估BCC的进展程度甚至结合其它因素是否可以预测复发风险。

6.囊性回声。大部分BCC内部会发现数个无回声暗区,这种无回声暗区可以作为BCC独特的图像表现,形成原因是否与肿瘤内部组织过度或不均匀生长有关。

7.边界。BCC边界规则与不规则代表肿瘤对周围正常组织是否具有侵袭性,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但与肿瘤的量化进展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仍然需要研究。

今天没有聊BCC的高频超声特征和鉴别,这也是一个临床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应用,随着临床的推广和常规检查应用这部分内容会逐渐完善,重点是有哪些点可以通过高频超声将BCC独立出来,以明显区别于其它肿瘤,从而加快、完善和优化BCC的临床管理策略,是临床医师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你相信光吗?

Tiktok上来自于年的穿越人寓言12.20日会爆发一次异常的太阳耀斑,将会导致8个地球人获得超能力,我不相信他,所以也不相信光。

虽然我不相信,但仍然希望是这8个人中的一个。

理解与认知有限自我整理学习错误难免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dzz/11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