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声带角化症 > 声带角化症治疗 >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相声欢乐方言里的方 >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相声欢乐方言里的方
老舍的杂拌儿到琦君的春酒
冰心的“红糟”
莫言的祭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年味儿
人们心中的年味儿各不相同
如果说有什么习俗能始终坚挺
那必然是春联
和春晚
MOTHER再顺带着聊聊春晚
过年嘛
春晚是永远的背景音
然而背景始终是背景
晚会载歌载舞
小博无动于衷
晚会欢声笑语
小博无动于衷
直到——
打卡相声
打卡相声
打卡相声
为了一探究竟
小博打开了《欢乐方言》
垫话之后
“六声九音”“入音”“闭唇音”
“气音”“多元音”
五个概念就砸了下来
直砸得没学过的人一头雾水
学过的人一脸迷惑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也不容易!
——怎么着?
——也得具备一定的条件哪!
——噢,得有什么条件哪?
——最起码的条件哪,呃,得会说话。
——咳咳,这条件容易,谁不会说话!
——说话跟说话不一样!相声是个艺术形式,你要用语言嘛,就得用艺术语言。
——节选自侯宝林郭全保《戏剧与方言》
相声虽然是艺术
然而艺术归艺术
方言归方言
小博今天就来唠一唠
相声里出现的那些概念
“入音”相声里提到的“入音”概念是不存在的,与之相近的词是“入声”。简言之,入声是中古音三个调类之一,韵尾一般为[p]、[t]、[k]。在发音上的表现是发音过程短促,无法拖长,传统上有舒声促声的分法。(三个韵尾是塞音且读时要无听感除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就是:这些音节结尾的塞音只要做出口形,不需要刻意发声。)元代以来,入声比较广泛地保留在南方方言中,北方方言除晋语区外很少保留,且晋语区的入声韵尾基本以喉塞音[?]为主,而在粤语中则完整地保留了三个入声韵尾。
然而,姜昆老师在相声中所举的“二”,恰好不是一个入声字。小博只能说,姜老师的运气属实不太好——如果减之一分变成“一”,就是入声;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到一到十,入声字将会占到二分之一。(一、六、七、八、十都是入声字。)属实是“时运不济”了。此外,三为[m]韵尾,五的音节完全由辅音构成,七是尖音,九是团音,所以如果要举例,1-10确实是不错的材料。
入声汉语声调之一。孔广森等主张上古汉语无入声说,又有人主张古有入声说。王力认为上古有入声,分长入、短入两类;中古汉语的入声收尾为[k,t,p],保持着上古短入的调类,魏晋以后的去声字多由以前的长入宇转来(长入不再存在)。到元代,入声在大部分北方话里消失。而这种消失应该是以三类入声混合为韵尾[?]作为过渡。此外,入声至今还保存在许多方言里(如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潮南方言、山西方言等,现代吴语入声收[?]尾)。有些方言在调类上有入声,在调值上没有入声。例如现代长沙话入声是个中升调(24),它的长度和平上去声大致相等,并不短促,也不以喉塞音[?]收尾。在现代北京话里,古入声字分别转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3·、、;4·92;5·27、;6·12、31、、;7·10、12、22、、;8·76、87;9·48、74、-、-;10·87、89、、、、;14·7、;15·72、;17·)
入声韵在汉语音前学上指以入声韵尾收尾的韵。中国传统音韵学把上古汉语的韵部分为阴阳入三声,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收尾的韵。入声韵属于闭口音节。中国传统音韵学对入声和阴声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在考古派看来,其分野并不十分清楚,特别是对于之幽宵侯鱼支6部,入声只当做一种声调对待,不作为带有[k]尾的韵看待;在审音派看来,入声和阴声分野清楚,因为在这一派的眼光中,阴声是开口音节,入声是闭口音节。(4·、、;17·)
入声字在调类上属于入声的字。按王力的学说,上古汉语有长人、短入,其中长入的字到魏晋以后转入去声,短入的即中古的入声字,到元代以后的北方话里转入平上去三声。(3·;10·89、、-)
——取自冯春田、梁苑、杨淑敏《王力语言学词典》,5年
“六声九音”首先,无论“六声九音”还是“六声九调”,都是错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九声六调”,指粤语共9个声调,6个调值。广东话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平上去各分为高低两种调值,入声则有高中低三种调值,共9声但以音高论,则阴入相当于阴平,下阴入相当于阴去,阳入相当于阳去,则只6调。
具体如上图。姜昆老师举例的“二”的声调是阳去。
那什么是阴阳嘞?它是一个历时角度观察方言系统和中古音声调后得出的概念。通过对如上两个图的观察,相信大家一定能发现一个不怎么显著的特征——阳声调的调值往往要低于该类阴声调,说到这里,汉文专业的同学应该会想起那句“清声母字读阴平,浊声母字读阳平”!是的。人们发现,发浊声母时其调域往往低于清声母,可以粗略理解为:人们在发需要声带振动的音时其音量一般低于相同情况下的清声母,所以在平声字分化时,浊声母字就分化出了调值相对较低阳平声。
值得一提的是,图上这种标记法的发明者是逢年过节经常出现在各大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