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声带角化症 > 声带角化症治疗 > 侍师悟道之手部小病,针灸最效 >
侍师悟道之手部小病,针灸最效
手部小病,针灸最效
手在日常生活中充当着绝对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手上出现一些小毛病的时候,人们往往觉得这是不会危及生命的小问题而不去重视,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或者采用了错误的治疗方法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或者因为一个“小毛病”不仅花去不小的手术费用还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笔者这里主要介绍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的软组织疾病以及中医外科疾病,包括腕、手指腱鞘炎,腱鞘囊肿,腕管综合征,鼠标手,疣。根据笔者的大量的临床经验以上这些疾病可以说得上是针到病除,随手取效。
01手部软组织伤病1手部解剖生理特点
皮肤
手的掌面皮肤有较厚的角化层,皮下有较厚的脂肪垫,有许多垂直的纤维小梁,将皮肤与掌腱膜,腱鞘及指骨骨膜相连,使牚侧皮肤不易滑动,有利于捏、握动作。
屈肌腱
指深、浅屈肌分别附着于远节及中节指骨基底部,分别屈曲远侧指间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在接近肌腱附着处,有三角形的膜状组织,连结于肌腱与骨膜,为短腱纽。在近节指骨处有带形膜状组织与肌腱相连,为长腱纽。它们是腱鞘滑膜脏层、壁层交接部分。腱纽内有营养肌腱的血管。手指屈曲时,深腱与浅腱收缩幅度不一致,深、浅肌腱有粘连时,相对滑动丧失,影响手指屈伸功能。从掌骨头到中节指骨,屈肌腱被包围在纤维骨管内,该管叫腱鞘。起滑车作用,其中掌骨头、近节指骨中部、中节指骨中部的腱鞘明显增厚,称腱鞘的滑车。这些滑车损伤后,屈指时肌腱会离开指骨,形成“弓弦状”而不能充分屈指。
伸肌腱
手背的伸肌腱仅被皮肤及一层疏松网状组织覆盖,肌腱外有腱旁膜,有较好的循环。示指及小指各有一条固有伸肌腱,均位于指总伸肌腱的尺侧。在掌指关节背面,肌腱扩展成膜状,称为腱帽。两侧接受来自骨间肌(桡侧还有蚓状肌)的纤维,腱帽有保持伸肌腱不向两侧脱位的作用。手指部的伸腱很薄,与指骨骨膜仅隔一层疏松网状组织,长期固定、炎症、水肿等都容易造成粘连,妨碍手指活动。
腕管与腕横韧带
腕骨在掌部形成一条深沟,腕横韧带横跨其上。韧带的尺侧附着于豆状骨及钩状骨的钩部,桡侧附着于大多角骨嵴和舟骨结节,形成一个骨性纤维管道,叫腕管。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深、浅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正常时屈肌腱有薄的滑膜包绕,正中神经在管的浅层偏桡侧,紧贴韧带,有纤维脂肪样组织与肌腱相隔,若腕管内因滑膜水肿、增生等而压力增高,正中神经易受韧带压迫而产生症状,称为腕管综合征。
2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才能使手和腕运动。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频繁地活动着手指,比如十字绣、织毛衣、弹钢琴等,使肌腱在腱鞘内不停地来回滑动。但是,由于肌腱和腱鞘都要通过关节的骨性隆起处、伸筋膜和韧带的固定处、彼此之间的压榨处等,这样就更加大了肌腱和腱鞘的机械摩擦力。这种机械性的刺激,可使腱鞘在早期发生充血、水肿、增生、肥厚等无菌性的炎症反应。如病情继续发展,可使腱鞘的柔韧性变小,脆性增大,使滑液变稀或者发生浑浊,也可以使腱鞘与肌腱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还会使肌腱变性、变形。出现受损部位变细,两端水肿变粗,或者损处组织曾生变粗,形成中间膨大、两边较细的纺锤体。镜下看,主要是腱鞘的慢性炎症反应,如血管的增生和出血,组织也因渗出增多而发生水肿和变性,同时有炎症细胞的浸润现象;还有肌腱纤维发生增生或呈退行性变性的改变等。
腕管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卡压。腕管是一个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前者构成腕管的桡、尺及背侧壁,后者构成掌侧壁。正中神经和屈肌腱,一起由腕管内通过。正常腕管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无论是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还是腕管容积减小,都可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
鼠标手的形成属于“重复性压力伤害”。一般来说,手腕在正常情况下活动不会妨碍正中神经。但在操作电脑时,由于键盘和鼠标有一定的高度,手腕必须背屈一定角度,这时腕部就处于强迫体位,不能自然伸展,手腕关节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活动,导致周围神经损伤或受压迫,使神经传导被阻断,从而造成手掌的感觉与运动发生障碍。
3临床表现
1手腕部位的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本病常见于家务劳动及手工操作者,中老年妇女多见,女与男比例约为6∶1。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桡骨茎突部局限性疼痛、隆起;伸拇受限。检查时桡骨茎突处有轻度肿胀,局部压痛明显。有时可在局部触及一硬结,或在拇指外展时有摩擦感和摩擦音,少数可有弹响。芬氏征阳性,即拇指内收屈曲,其他四指握拇指于掌心,此时将腕关节向尺侧偏倾,桡骨茎突处产生剧烈疼痛即属阳性,为本病的特有体征。
拇长屈肌肌腱腱鞘炎
临床表现以拇指掌侧面的疼痛不适最为多见,有时可以有向腕部的放射痛。疼痛以开始工作时和休息以后为重,而在工作开始一段时间内可以减轻或者消失。大部分患者影响到拇指伸屈的灵活性,工作时到僵硬。检查时,可见拇指掌侧有肿胀,也可以呈现拇指的屈曲畸形;活动时可以有弹响音,这是膨大的肌腱通过狭窄的腱鞘时发出的声音,故有人称之为扳机指。
手2、3、4、5指屈肌肌腱腱鞘炎
这种疾病好发于工人、农民、厨师和运动员。临床表现为,开始发病时,手指僵硬不舒服,运动不灵活;以后,逐渐出现持续性顿痛,在手指活动和握拿工具时加重;严重时。可以使指间关节不能完全屈伸。触诊时掌骨头处有压痛。
2腱鞘囊肿是在腱鞘上出现的局限性的囊性肿物,是一种内含有无色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本病属于中医学“筋结”、“筋瘤”的范畴。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常呈圆丘样隆起而突出皮肤。肿块呈半球形,豌豆至拇指头大小,一般不超过2cm,表面光滑饱满,与皮肤无粘连,触之坚硬,有弹性,可有囊性感,基底固定,压之有酸胀或痛感。一般可以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但可能有轻微的压痛。若日久囊壁变得肥厚,触摸时也会有发硬的感觉。此类疾病多由于腱鞘滑膜层的囊性增生,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关节囊的薄弱部分通过肌腱的间隙向外膨出而引起的。
3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在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更高,但原因尚不清楚。常见症状包括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和/或麻木。夜间手指麻木很多时候是腕管综合征的首发症状,许多患者均有夜间手指麻醒的经历。很多患者手指麻木的不适可通过改变上肢的姿势或甩手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患者在白天从事某些活动也会引起手指麻木的加重,如做针线活,驾车,长时间手持电话或长时间手持书本阅读。部分患者早期只感到中指或中环指指尖麻木不适,而到后期才感觉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均出现麻木不适。某些患者也会有前臂甚至整个上肢的麻木或感觉异常,甚至感觉这些症状为主要不适。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出现明确的手指感觉减退或散失,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萎缩或力弱。患者可出现大鱼际最桡侧肌肉萎缩,拇指不灵活,与其他手指对捏的力量下降甚至不能完成对捏动作。
4鼠标手长期使用电脑键盘和鼠标,出现食指或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无力感,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神经受损,进而引起手部肌肉萎缩。据调查,女性发生“鼠标手”比男性多,这是因为,女性手腕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经容易受到压迫。
02手部外科疾病1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疣俗称“瘊子”,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外伤或皮肤破损对HPV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疣的病程与机体免疫有重要的关系。疣在相对健康人群长期不消退的机制目前尚未清楚,可能与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功能低下或产生免疫耐受有关。临床上常见的有寻常疣。
2中医古籍记载
中医对疣的证治早有记载。古医籍将扁平疣称为“疣目”、“扁瘊”;把寻常疣称之为“千日疮”、“刺瘊”。早在《灵枢·经脉》就有“虚则生疣”之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疣是“风邪博于肌肉而变生也”。
3临床表现
寻常疣多见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亦可发生于身体表面的任何部位,甚至鼻孔、舌面、耳道内、唇内侧、睑缘,广泛者可累及四肢大部分。病变初期,表现为硬固、突出皮面的小丘疹,呈灰黄、灰白、黄褐或淡黄色,表面粗糙角化。数目不定。初起多为1个,以后可增多至数个或数十个不等。随病程进展,皮损可增大呈斑片状。
03针灸治疗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认识到针灸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针灸治疗作用研究成果显示,针灸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集中反映在镇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增强机体防御免疫能力等方面。
04预防与调护手腕腱鞘炎、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
患者手腕刺痛开始时,可以做些温和的手部运动以缓解疼痛,如旋转手腕:旋转手腕是简单的运动之一,转动手腕约2分钟。可以运动所有的腕肌肉,恢复血液循环,并消除手腕的弯曲姿势,此弯手姿势所引起得手腕痛等症状均属正常。
握拳练习:轻轻握起拳头,然后张开,将手指伸直,如此反复练习有助于纾解刺痛。
防治鼠标手的发生在使用鼠标时,手臂不要悬空,以减轻手腕的压力,移动鼠标时不要用腕力而尽量靠臂力做,减少手腕受力。使用鼠标时配合使用“鼠标腕垫”垫在手腕处。
颖爷按:
以上这些手部小病,虽然对身体不会造成很大伤害,但会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笔者在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腱鞘炎、腕管综合征、鼠标手均可以在阿是穴使用进行针刺,要注意的是在针具的选择上要选用长毫针进行深刺,对于急性期往往一针见效,陈旧性的软组织损伤也可有卓著的疗效。与以上疾病相比较,腱鞘囊肿稍显特殊,由于囊肿内有粘性液体,选用三棱针在肿起处进行深刺,并将液体挤出后进行加压包扎。寻常疣选用圆利针进行治疗,直刺疣体中心并穿透基底部,再用毫针针刺消散。
我曾与一个西医医生探讨过腱鞘炎的治疗,我说一般针灸三五次基本上可以治愈,他说他也能治好,手术,大概六千元。抛开钱的因素,西医手术治疗此病,是将发生慢性炎症的环形韧带切断,使发生葫芦样变的肌腱不被韧带阻碍,这是典型的西医思维,你功能不正常,我把你切掉。而不是使它恢复正常。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