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拖延症治疗方案0518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94665.html

前言:本文为针对第二类拖延症的治疗方案的概要。以下列出判断拖延症的标准。

二类症状:患者应同时具备的情况。以下为细则:

1.有一个要面对的情景/事情/人(下称事情)

2.想到这事情,就觉得痛苦

3.要面对这事情的时候,常常会做别的事情来转移自己注意力

4.即便痛苦,最终还是正确地完成了这件事

5.多次(至少三次)重复经历这事情,每次都有相同的痛苦,都用相同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最终都把它完成了

注:五条全符合才可能是二类拖延症。少一条都不算。

来源于《拖延症判断标准.03.31》

痛苦症结:当事人感受的痛苦,来源于事件中某一行为背后的精神上的不适。最开始,当事人在未能充分了解各种取向的成本及后果的情况下,勉强自己去遵循一些生搬硬套的社会规则或道德,引发痛苦。后来,当事人因为感到痛苦而长期回避该困境,导致该困境一直不能被归纳总结和思考处理。以致于当事人既不能把问题妥善解决,也不能对其撒手不管。

总目标:拆分事情,厘清之前一直回避的问题以及违心的解决方法,由新的好处坏处做出决定。

常见问答:

1.解决拖延症难道不是用“坚持下去”的办法吗?

答:强行用意志力去坚持,其实是在强迫自己去忽略自身痛苦的感受。这种方法头几次还行,但用得越多,身体就越会记得“坚持下去是一件痛苦的事”。下次就要强迫自己“去开始强迫自己做事”,形成恶性循环。要真正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解除根源上的痛苦。

2.问题理得再清,也还是有问题。既然依旧有问题,难道不是依旧会拖延吗?

答:拖延是因为痛苦,但痛苦并不来自于问题本身。痛苦来自于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时的自我勉强。一个问题如果被思考得透彻,透彻到其中的牺牲均来自于事实需求而非道德枷锁,那么当事人就会把这牺牲看作事实的一部分,不会因而感到痛苦(比如很多人每天上班都是坐地铁而不是打车,没有谁会感到“我牺牲了打车的机会所以很痛苦”)。但如果当事人没有把问题看透彻,脑海里也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即便行不通也只知道勉强自己去遵循它,这样就会产生痛苦。

方法概要:

把无关事件分离出去

先把当事人声称会拖延的事情拆分。找到其中中性的部分并排除,则缩小了真正痛苦事情的范围。在剩余范围中再次找到中性的部分再次排除,最后剩下真正让人痛苦的部分

(解释)如果我们直接问当事人“根源是什么”,当事人会感到很痛苦。因为当事人早已把这件事打上了“拖延”“痛苦”的标签。这种痛苦会极大地妨碍当事人进行逻辑思考。

(解释)如果无关的部分没有被排除掉,我们可以从“整个事情”中引申出无数的规则(几乎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涉及好几个规则),这会让处理难度以几何级别地上升

当令人痛苦的部分只对应着唯一的规则(或习惯、道德标准),则可进入下一阶段

(解释)部分当事人会在本阶段就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并结束咨询。因为在缩小范围的过程中,“撒手不干”的成本也在减小。当成本足够小的时候,当事人就可能直接去处理事情而无需继续探索精神世界。比如本以为要辞职才能回避痛苦,后来发现仅需转岗即可,于是果断转岗。

找到行为对应的道德冲突,明确不同取向的成本与后果

(解释)来访者在该事情上存在着个性与道德规则的冲突,把模糊的问题看清之后,可能会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可能只找到两害取其轻的办法。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当事人都能看清当中的好处坏处,于是就能顺从自己的本心做事,不再拖延。

从事件中找到实际行为与态度,从行为和态度中回忆起当时场景,回忆起当中不舒服的症结

想想要处理不舒服的症结有何方向或方法,这些办法为何不能实行,实行当中遇到什么问题

总结实行的办法,并从中找到当事人自己的性格(或习惯或道德标准)

在自身性格和外部规则的冲突中,寻找遵从内心与遵从规则各自的好处与坏处

当事人以最终的好处坏处决定出自己想要做的行动,不再拖延

相关文档:

拖延症判断标准.03.31

治疗须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ekd.com/wadwh/116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