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针疗法
脐针疗法
脐针,顾名思义就是在脐部实施针术,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我们暂且将脐的几个部位进行命名。脐中央朝外凸出的瘢痕状组织称为脐蕊,脐孔的周缘壁称为脐壁,脐壁与脐蕊相连的皮肤凹陷称为脐谷。这三个地方都是脐针疗法的进针区,而以脐壁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常见。现就脐针的进针定位原则叙述如下。
1、压痛点定位进针法
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病人可以在脐壁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部位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压痛点,一针即可见效。而寻找压痛点则是按照洛书定位,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在临床治疗中实为股),五居于中。"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在相应的脐壁上寻找压痛点,然后用针灸毫针以脐蕊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刺入压痛点,留针数分钟。进针深度为0.5~1寸。
2、寻找皮下结节法
有许多慢性病人可以在脐壁上找到皮下结节,按之有疼痛,颜色与皮肤相同,结节硬,一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当发现结节后,只需用手指按压,让病人感到疼痛就可以了,每日数次,数周后结节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3、八卦定位进针法
这种方法是笔者利用易学中的后天八卦图的五行生克制化创立的,也是脐针治疗应用最多的方法。笔者将人体脐部看作一个后天八卦图,将脐蕊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扩散形成八卦的方位。就此方位将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别按后天八卦定下离、坎、震、兑、坤、乾、巽、艮八个方位,并通过八卦方位找出相应的疾病对应关系,然后进行治疗。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我们一般取兑位(即右位),就是将针在脐部的右壁刺入,方向朝外,呈放射状,留针数分钟。如肝病则取震位(即左位),就是这样简单。
但这里必须强调两点:其一,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正好与地图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后天八卦图则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其二,在行脐针疗法时,上下左右方位是医生看病人,绝非是病人本身的方位。比如肝病在左(震)位,这是医生看病人时的方位,而在病人身上,肝则在右位,这一点千万不可搞错。
4、五行生克制化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同种疾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人,我们采用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分清阴阳、虚实、表里、寒热,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法,利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相生相克方法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其中又分比合之法、我生之法、克我之法、生我之法等四种,因篇幅关系,不再详述。针往下垂直一扎,平补平泻,五土居中,归了脾胃了;若针往上斜就着重治心脏或眼睛的病症;针向下斜着重治肾治膀胱;向右斜着重治肺的病症,依次类推。因此脐针仅神阙一穴可以治百病。
懂了上述道理,对脐针的特点也就一目了然,脐针的特点是一穴多治,一穴多针,一穴多效,内外兼治,操作简便,治病范围广,经济实惠。
脐针的一穴多治独特特点:脐针疗法,仅取神阙,经这个穴位上下针可治许多疾病,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种疾病,范围涉及临床各科。
坎--为肾为耳,主治肾病,膀胱等泌尿系统疾病,肾冷水泻,消泻疟,血液病,出血症,免疫低下,遗精,生殖系统疾病,耳病,腰背疾病,心脏病,过度疲劳,泻冷病,水肿病
结石--艮
不孕症--坤+坎+震
月经不调--坎
出血症(妇女)--离+坎+艮
糖尿病--坎+坤
腰间盘突出--坎
早泻--坎(一小时)
前列腺--离+坎+艮
崩漏--离+坎+震
卵巢囊肿--坎+艮(排卵期)
站立引起膝关节疼痛(骨刺,下楼痛--坤+坎+离)
尿失禁--坎+艮
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坎+乾+坤
坐骨神经痛--坎+艮+乾
肾囊肿,肾肿瘤--坎
多尿--坎
前列腺--坎+坤+震
减肥--坎+兑+艮
大小便失禁--坎+艮
腰腿痛--离+坎
子宫肌瘤--坎+艮
艮--为胃,主治胃病,不食症,虚涨,淤血,鼻,手脚,背麻木,关节痛,血液循环不好,痘疹,皮肤过敏,肿症,凸起,火症,疑难症,营养不良,肿瘤,结石症,血脉不通。运动系统,(女)脾胃病,胃溃疡,出血症,各种肿瘤,甲状腺,腿痛留针15分钟。
鼻炎--艮+兑重+离
大小便失禁--艮+坎
关节囊积液--艮+坎
肿瘤--艮
慢性子宫出血--艮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艮
消化--艮+乾
肠癌--艮+离+坎
泌尿系统--艮
女性高血压--艮
肝癌--艮+震
肺癌--艮+兑
胆结石--艮+巽
膀胱癌--艮+坎
腋下淋巴结肿--艮+离
中风--兑+艮
子宫肌瘤--艮
坐骨神经痛--坎+艮+乾
胃癌--艮
打呼噜--山泽通气
肾囊肿--艮+坎
震--为肝为股,主治疼痛性疾病,精神病,腿肿痛,狂躁症,多动症,神经衰弱,声带咽喉,歇斯底里,肝病,癫痫,脂肪肝,神经过敏,剧烈痛,惊吓症,舞蹈症,妇科病,肝火旺,爱发脾气,头痛
红斑狼疮--震+坎
精神障碍,抑郁症--震(女巽)
闭经--震+巽
妇女不排卵--震+兑+艮
美尼尔--离+震
半身不遂--天地日月定乾坤
乳腺增生--离+震+艮
巽--为胆为股,主治胸胀气,胯骨病,宿酒痞满,伤风感冒,酒后胀肚,中风,受风,忧郁症,胆病,传染病,血管病,坐骨神经病,胆石症,淋巴系统病,胆囊炎,抽筋,强直,病情不稳,喘息,哮喘,左肩病,肾腰痛
腿抽筋--巽+震
闭经--巽+震
止泻--巽+艮+坎
男脾胃病--巽
左牙痛--巽
帕金森--水火济济+巽
女性抑郁症--巽
离--为心为目,主治眼睛病,心脏病,幻觉,视力,妇科病,烫伤,日照病乳房疾病,充血性炎症,发烧,小便黄,血液病。感冒发烧头痛,颈椎病,化脓性咽炎,牙痛,抑郁症,眼皮下垂,膝关节痛两腮色斑,发热
帕金森病--离+坎+巽
睡眠--离+坎(40分钟)
小肠--离+坎
脱肛--水火既济
美尼尔--离+震
腰背痛--离+坎
乳腺增生--离+震+艮
近视--坎+离
闭经--水火既济
感染--离+坎
坤--为脾,主治腹部疾病,胸部疾病,骨痛,硬化性疾病,慢性病,旧病,伤寒,神经系统,急性暴病,结肠炎,便秘,中风后遗症,肌肤病,晕车,鼓病,中气不足,疲乏,癌症,男性高血压,肌无力,儿童腹泻,男消化不良,恶症,实症,运动系统
萎缩性鼻炎--坤+兑
白癜风--坤+兑
糖尿病--坤+坎
兑--为口,为肺,主治口腔疾病,咳漱,疾喘,胸痞,痞满,胸肺疾病,食欲不振,性病,遗精,生殖系统疾病耳病,腰背疾病,心脏病,过渡疲劳,泻冷病,水肿病咽喉肿痛,皮肤疾病,鼻息肉
胃溃疡--艮+兑
哮喘--兑+艮
流感--兑+离
糖尿病多渴症--兑+坤
肺癌--艮+兑+坤
尿潴留--兑+艮
乾--为大肠为首,主治,头部疾病,胸部疾病,慢性病,旧病,伤寒,急性病,骨病,神经疾病,便秘,中风后遗症,结肠病,浮肿,输卵管不通有痛点,降血压,面瘫,强直性脊柱炎,痔疮便秘便血
呕吐--乾+坤留针
泻泄--乾+艮
大肠癌--乾+坤
便秘高热不退--乾+坎
脐针疗法、脐全息与脐诊法
脐—神阙也,脐针疗法的独门穴,为人的先天之结蒂,位居腹部中央,又称脐中、气舍、维会等,是胎儿吸收母体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途径。
1、脐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
生物全息率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缩影,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周围部分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都是全息胚。
人体存在着大全息元,大全息元中又有小全息元。虽然,每一个全息元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但各全息元之间对整体信息的浓缩度又存在差异。脐是人体先天与后天的信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反复体验,就能提取整体的信息,从而指导临床。
2、脐全息的物质基础
2.1脐的胚胎发生
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之后受精卵逐渐发育分化形成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由这3个胚层演化成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胚层开始分化的同时,胚盘向羊膜腔内隆起,开始形成胚体。随着胚体的发育,胚体腹侧的卷折缘越来越近,最终在胚体腹侧形成圆索状结构即原始脐带。脐带是连于胚胎脐部和胎盘之间的索状结构。脐带外包羊膜,内为间充质分化的黏液性结缔组织和脐动静脉,还有闭锁的卵黄囊和尿囊,出生前后即行闭锁。脐静脉只有1条,闭锁后成为肝圆韧带,而静脉导管在闭锁后成为静脉韧带。脐动脉有2条,它是髂内动脉的分支,在胚胎时期动脉较短,以后逐渐增长。其由髂内动脉发出后先在膀胱两侧向上行走,后沿腹前壁上行,经脐环穿出闭锁成脐内测韧带。脐是胚胎发育时期腹壁的最晚闭合处,是腹前壁薄弱区。
2.2脐的解剖
脐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从剑突至耻骨联合线的中点。因为脐在胚胎发育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所以脐部皮肤深部没有皮下脂肪层,表皮角质层较薄,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脐中央部呈瘢痕化。脐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脐部外皮与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脐下两侧有腹壁动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第10肋间神经的前行支在此通过。脐部动脉壁具有特殊结构。脐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性快,易于药物穿透、弥散和吸收,传统脐疗法也就是根据这个特点进行治疗的。脐部凹陷、隐蔽,故更易藏污纳垢,不易清洗。因为脐部皮肤与腹膜的关系紧密,如粗暴地挖脐眼容易引起腹部疼痛,也易感染。
3、脐全息的理论基础
3.1脐是特殊的穴位信息点
脐又称神阙穴,是全身唯一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
从全息律的的角度来看,人体的经络系统可以手是全身的信息流,而每一个穴位或多或少都包含着整体经络信息,每一个穴位都像是全身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窥获整体的全息。而在人体全身的穴位中,神阙应该是具有最高信息元的穴位。
3.2脐是人体的正中点
如果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这两半分离的人体基本上是对称的,而脐正在这条分离线上。这分离线的人体前部,在中医学中称为任脉,后部被称为督脉。如果我们将人体上下相折叠,脐也恰在前折叠线上,中医成此为带脉。脐处于这个正中位置,与任督带脉相连接,又与冲脉相交会,任、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灵枢·经脉》篇中就有“足阳明下挟脐”“足太阳筋结于脐”“手太阴之筋下系于脐”“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筋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等记载。可见,脐是与诸经密切相关的重要部位,也是关系一切病症的重要穴位,故脐可治百病。
3.3脐是人体敏感点
脐乃神阙,为古代丹家所说的“玄关一窍”即“气舍”,是气会聚之所。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3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抱相持的阴阳鱼,在此产生阴阳相感,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故脐是气功修炼的敏感点,也是气功学中的意守之处和定位之点。
脐为先天之凹陷,与腹内组织距离最近,又置阴脉之海—任脉上,成为阴中之阴,与人体的卫气营血相合。如在脐部放置不同温度的物体,可直接使腹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如肠鸣音亢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古人也就利用脐为敏感点来实施熨脐、灸脐,达到温中祛寒、调和营卫的目的。
3.4脐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点
脐是我们自母体出生唯一与母体相连的通道。脐带未断之前,子体尚属先天并非一个完整的独立生命,它依然靠母体血液从脐带输入,将代谢产物再从脐带输入到母体。一旦脐带断离后,子体就由先天态转为后天态,这时一个完整的生命才真正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脐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门户。通过对脐的观察,我们不但可以得知机体后天的情况,也可推测个体的先天素质,比如目前被认为最先进的产前诊断就是通过脐血穿刺而获得胎儿健康信息。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在脐血中有大量的先天信息,如脐血中含有大量的胎血干细胞,将其提取输入,可利用干细胞分化的特性,治疗许多血液系统的疑难病症。
3.5脐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从脐是胎儿的唯一供血器官来看,脐是人体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一个部位。国外学者认为:脐有动、静脉,并形成一个广泛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系统,这个血管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母体与胎儿的血液之间执行着物质交换,将带氧的血液输入到胎儿,又将不带氧的血液从胎儿带到胎盘,经胎盘带到母体。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脐与循环系统的关系先天就已形成。
出生后脐周分布丰富的脐周静脉丛,分别回流至上、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通过对脐周腹壁血管的观察也可推断病人的肝脏情况。
3.6脐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脐又称“环谷”,是指脐与消化系统及下焦各脏器的有关象征。因为脐与腹膜直接相连,与大肠、小肠、肝脏、脾、胃、胰等中、下焦脏腑的距离很近,自古以来不少医家常通过脐部给药来治疗中、下焦脏腑的各种疾病。
脐位于阴脉之海的任脉上,其位凹陷似井,为阴中之阴,又称老阴,八卦为坤。坤五行属土,先天数位八,与人体脏器脾相对应,与胃相表里,故坤主人体消化系统。可见脐与人体消化系统关系密切。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摩腹与摩脐来加强消化系统功能的锻炼方法。
3.7脐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古人认为“先天之呼吸在脐,后天之呼吸在肺”。胚胎学的研究也证明了人在出生前,呼吸的功能是由脐带和胎盘共同承担的,并还执行着保护和营养胚体、排泄废物和产生激素的功能活动。我国古代气功和印度瑜伽功法均有记载,通过特殊的修炼方法,是修炼者的呼吸逐渐减弱到微乎其微的境界,由肺呼吸转为皮肤毛孔呼吸,随着功夫的加深,由皮肤毛孔呼吸转为脐呼吸,这个脐呼吸也称胎息,是功夫的一个层次,也是入静的较深阶段。胎息是练后天返先天的手段,是返朴归真,是证明脐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的最有力的证据。
3.8脐与泌尿生殖系统的关系
李时珍曰:“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故谓之脐。一点真元,属之命门丹田。”脐为“命蒂”,肾为“坎”。坎,水之意也,肾属水脏,故曰坎。心为“离火”,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古人将脐看作是肾水与心火的天然混合区,也是气功修炼的关键部位。
脐属任脉,通督、冲、带脉。冲任督带与生殖及经带胎产密切相关,故脐与泌尿生殖系统关系密切。临床上常通过脐来治疗阳痿、遗精、早泄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3.9脐于精神神经系统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从根本上揭示了“神”产生的原始机理。脐为神阙已暗示了脐与心的关系,“神”指人之元神,心主神志。“阙”为中门,神阙就是心之神气通行的门户之合称。而中医所称的神志病实为现代医学的精神神经性疾病。
脐虽为退化组织,但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腹下韧带等与腹腔内重要脏器的解剖和功能直接相关,同时腹腔内丰富的血管网及植物神经纤维与脐有密切关系。由于脐与腹内脏器及神志的关系,以至出现精神活动与腹内情况有关的学说。如早期西方医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膈下功能的体现,而子宫的游走可引起许多奇怪的症状。该理论虽被后人否定,但对腹部情况和精神疾病的关系、植物神经功能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并未停止,甚至有人指出,腹部疾病与精神分裂症有内在的联系。
3.10脐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脐朝百脉,谓此一穴而系全身,为元阴元阳系结的部位。《大宝论》曰“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为命门也。先天之命门者,由此而受;后天之命门,由此而栽也……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脐通百脉,调阴阳、补血气、温脾肾、行强壮、培补元气。医学研究认为脐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提示临床对于免疫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可从脐部着手,不愧为一条新途径。
4、脐全息的类型
4.1脐洛书全息规律
《河图洛书》被称为华夏文化之源头。《洛书》:“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实为股),五居于中。”如果将《洛书》结合人体看一下,“戴九履一”,“戴”指的是头上,“履”表示为鞋,即从头到脚。人体左边最外侧为左手臂,右边是右手臂,左右手臂到头之间是肩,“二四为肩”。左下为左股(左腿),右下为右股(右腿),“六八为股”,而三七就是腰。脐洛书全息就是把这个投影纳入脐部,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来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可喜的是近日获悉,脐洛书全息率与胚胎发育信息完全一致(见图1),这证明了脐洛书全息率的科学性,也为我国古文化的高深拍案叫绝。
脐洛书全息率多用于临床中运动系统疾病、疼痛性疾病及体表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准确率较高。
4.2脐八卦全息规律
八卦是易经的主体部分,历代医家不少人用八卦原理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等现象,创立了独特的治疗疾病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所谓“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八卦又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两种,而笔者所用的脐八卦全息率则是采用后天八卦。
八卦原意用8个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来表示8个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节气。因为八卦与五行、五行与人体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故八卦与人体脏腑有对应的医学联系。我们将人体脐部视为一个后天八卦图,根据这个图来观察其变化,再进行判断人体的疾病。如离位,方位在南,五行属火,在脏为心,在腑为小肠,五官属目,定点在脐之上部(时钟12点处),如该处有变化可提示心血管系统、小肠或眼部疾病。其他依次类推(见图2)。
脐八卦全息在临床上用于人体脏腑病变较为准确,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在脐周如发现异常变化可提示脏腑潜在病变;其二,在治疗已知的疾病可在脐周相应的部位实施针灸术,故可应用这个全息规律指导临床。
6、齐氏脐诊法简介
脐部粗看似乎每人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几乎很少有人相同。脐孔的大小、脐孔的深浅、脐蕊的高低、脐壁有无倾斜都不尽相同,观脐诊病就是看脐部的这些变化来诊断疾病。
6.1脐孔的大小
正常人的脐孔直径约0.8-1.5cm,如果直径超过2.0cm,我们称为大脐眼,直径小于0.5cm,称为小脐眼。脐孔的大小一般取决于胎儿时期与母体相连接的脐带的粗细,一般脐带越粗,脐眼越大,子体先天足,个体强壮;反之脐眼越小,先天禀赋不足,个体赢弱。所以看病人的脐孔大小可基本断定他的先天禀赋及身体素质如何。
6.2脐孔的深浅
脐孔的深浅取决于皮下脂肪的多少,皮下脂肪越厚,则脐孔越深,这说明其营养状态好;皮下脂肪越薄,脐孔越浅,营养较少。如脐孔过深提示营养过剩,则应考虑脂肪肝、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
6.3脐孔的形状
圆形:脐圆而下半部丰厚朝上,提示血压正常,内脏健康,肾功能强,精力充沛,为男性最佳脐形。
椭圆:脐形椭圆为女性最佳,提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凸形:脐外凸较少者多见婴幼儿,或见极少运动者内脏张力减弱,内脏器官下垂;脐外凸较多者多见有严重水肿、卵巢囊肿,也是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另外脐外凸应与脐疝鉴别。
凹形:脐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泻、元气将脱,或见于暴吐之后。脐突然下陷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佳。
浅小形:此形人不论男女身体较弱,内分泌功能不正常,经常感到全身乏力,此为先天不足,后天气虚。此外提示精神神经系统脆弱,受刺激易诱发精神障碍。这类人易激动,有歇斯底里倾向。
闭合形:脐眼与脐孔密闭,形成一个闭合性腔隙,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原因是皮下脂肪松弛,提示卵巢功能减弱。
6.4脐的移位
脐位上移:脐向上延长成三角形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或提示胃、胆囊、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上移。
脐位下移:多为肾虚、中气不足、内脏下垂、子宫脱出及脱肛。
脐位右移:多为气虚,可见于高血压、左侧肢体瘫痪。并提示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
脐位左移:多为血虚,见于各种贫血、寄生虫病人及右侧肢体瘫痪。也提示胃肠功能不佳、肠粘连、便秘等。
6.5脐的色泽
脐部色泽的改变可提示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色泽又分全脐色和局部色两种,全脐色较易判定,而局部色则需根据脐八卦全息来判定相应的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色白:提示机能低下。全脐色白多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常与脐凹陷、少腹凉并存;局部色白则反映相应脏器的机能低下。
色赤:提示热毒内蕴。全脐色赤多反映心火旺,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毒溢于脐,可见口渴、便秘、心烦等症状;局部色赤为相应脏器的急性炎症。
色黑:预示病症凶险。全脐色黑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常与呼吸急促、神识昏迷等危象并存。脐周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并有角质增生应注意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
色黄:提示湿热之邪内蕴或过食肥甘所致。临床可见痞满纳呆、大便不爽,可有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压等症状。
色青: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如局部色青则提示相应的脏腑功能欠佳,或见痛证。
色紫:为内有淤积之色,也可见腹内或盆腔内肿瘤,常伴有脐部瘀斑。
6.6附属物
体毛:脐周有毛并会阴相连提示精力旺盛,性欲强。如突生体毛并累及颜面和全身则应注意体内癌症。
血管:脐周静脉曲张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常合并有脐周色泽暗黑。
角化:脐周皮肤局部点状角化提示相应脏器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分泌物:脐孔有油性分泌物提示过食油腻。
脐孔虽小,却能窥探全身的健康与否。在脐诊中应该注意光线的变化,必要时还需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另外,腹部暴露要有一定的范围,最好上达肋缘,下抵髂前上棘,以便观察。望脐断病是一种技术,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7、两种脐诊法
脐全息是脐针疗法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它不仅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也可用于诊断疾病,笔者称其为脐诊法。这个脐诊不同于近代名医朱莘农先生的脐诊。朱氏脐诊是以手掌鱼际按切病人的脐部,一如切脉之举,按、推、寻,做轻、重、浅、深之按切,以体会脉动脉之动势。而齐氏脉诊则一观察病人脐部的皮肤色泽、脐孔大小、脐部外形、脐蕊皱折等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疾病发生、转归与预后等。简言之,朱氏脐诊重在切按,为中医四诊中的切诊,而齐氏脐诊重在观看,属中医四诊中的望诊。
脐针选穴口诀
大比合,取本脏。小比合,用表里。
资源利用选我生,引离补艮有别情。
我虚弱,用生我者能补益。
乾补坎,离需巽。坤能补兑土生金。
补震要用坎加艮,卦中玄机秘密真。
火大盛,请克我者来施刑。
巽克艮,震克坤。依此类推理数明。
坎火若在膀胱里,要取艮位再叮咛。
下丹田觅真
下丹田是具体部位、形态,从来争议较大。由于修习者各自根器的不同,所契人的功能亦有差异,加之修炼时指导思想上的区别,所感受到的各自丹田的具体部位和形态很不一致,这也是自然不过的,不必强求统一。例如丹田是平面或是球体?轮廓尺寸是一寸二寸或是三寸四寸?这些都视练功者的主观意愿而定。你认为它是三寸大一块田而意守之,它就是平面:你认为它是四寸大直径的一个球体而意守之,它就是立体。丹田、经络、穴位,是虚在的功能结构,有一定自由度,“人天相应”,随着练功的进展都会有所变化——甚至随着练功地域的变换(从南方到北方),都可能发生某些“飘移”。至于下丹田的定位,历来有在脐下一寸三分,乃至三寸四寸之说,或三横指四横指之谓;亦有言脐下实为脐内之意等等说法。赵鼎台《脉望》曰:“脐下一寸三分者,谓仰卧面取之,人里一寸三分为是,即肾前也,”又云:“元气从气穴中生成,从双肾间缕缕透出。”
肚脐,在婴儿胚胎时期,与母体相连吸取母体精髓而生长发育,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中心,又是中医学的中焦营气与下焦卫气的分界点;二气同源(都来自水谷精微)异流,营行脉中而荣五脏六腑,卫行脉外以抵御外邪入侵。
现代生理学发现,人体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生理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依靠腺体繁密激素来对人体功能进行调节,已发现的人体内分泌激素达54种之多。各种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生殖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其中重要一类是生殖激素,而生殖激素的最重要部分为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故有人推测气功学中的“精”,可能即使指激素而言,其中“顺则凡”的“凡精”几乎可以肯定就是性激素;“先天之精”则另当别论。现代生理学对这些五光十色的激素之秘密还远未弄得十分清楚。
分泌生殖激素的器官有肾脏(肾上腺)、前列腺、精囊腺、睾丸(女子卵巢、子宫)等,它们都在肚脐附近。故不论从先天(胚胎)和后天(出生后)来说,肚脐都是人体机能的一个关键部位。
从深层次“功能结构”及其气化效应来说,我们仰卧于床,呼出余气,屏住呼吸,指腹按压在脐部及其附近移动体会,能够清晰地找到这个“波源”——笔者多次体验,在脐左边缘;另一只手的指头扣住该手的寸口,便能体察到丹田波动与心搏同步的实感——这就是你的下丹田中心。而含藏先天气的气穴玄关,也在下丹田。
注:经临床统计发现,超重组及肥胖组脐孔多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处下方[65%(13/20),75%(6/8)],标准体重组脐孔多位于腹主动脉分叉水平[47.6%(20/42)],这暗示人体脐周动气的根源在于腹部动脉特别是腹主动脉及其分叉的搏动,该搏动对于腹部太极的形成与运化关系密切,正常人其腹主动脉分叉恰好在肚脐平齐位置,而不容易形成结气,而其相对于脐位置发生变化时,则预示了病理性变化,比如肥胖组主动脉分叉在上方,则相应动气容易在上方发现,则恰好对应心脏不健康,这和传统中医的认识相一致。腹主动脉的左右分支乃恰好对应左右腿供血的左右髂总动脉(股动脉作为下肢动脉的主干,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而髂总动脉分为左右两支,每支又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则脐左有动气,则对应左腿,应肝,若脐右有动气,则对应右腿,应肺,可以有良好的临床解释,唯有脐下乃三叉包围之地,则在正常状态下乃聚热最多的地方,故脐下热气乃是三个动脉功能都非常正常的体现。
湍流也叫紊流,正常情况下对应于杂乱无章的涡流,是人体内各种杂音的产生源泉。这一般情况下是不好的,容易体现为虚火,对应各种病理性改变,所以保健上若扣耳无声,则表明身体状态较好。但除了功能性杂音外,人体若通过生命整体气场调控将小漩涡组织成大尺度有规律的漩涡,则其湍动过程中所对应的杂声如王唯工所研究那样以心音为基础则可能转化成有规律的乐音,是为人体五音的来源。
人腹主动脉分叉处是人体除心脏跳动剧烈之外身体另一剧烈跳动点,两者一关乎胸之上焦,一关乎腹之下焦,实乃躯干气血脉动、三焦化气(振动)之关键,同时又相关于中脉(恰位于脊柱前侧平第四腰椎),无论对于先天之气还是后天有形之躯而言,都极为重要。根据王唯工的理论,人体心脏脉动转为振动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主动脉弓对应的膻中位置,同时也应当相关于脐部腹主动脉的分叉处。因此当脐周发生悸动或者发生痰湿、水饮、气痞等病证的时候,将引发局部组织振动特性的转变,进而使得这种振动转换机能的失调而影响周身,实际上悸痞处全身放射性疼痛或导致全身发汗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通过捉悸痞的过程可以使得振动转换功能恢复正常,进而对各种慢性疾病可以具有非常良好的调理性能。液体特别是黏度大的血液在管道内流动时并非无限制地减速。当推动力大到一定程度或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时,层流现象将被破坏,此时血浆分子会因振荡而多方向运动,导致流阻增大,流速变慢,血流量锐减。这种现象就是湍流。从主动脉弓至终未动脉间,动脉要进行35级分枝,正常状况下在前15级分枝处动脉血流都是湍流。出现湍流时,相邻层面的流体不再简单滑动,而是相互混淆,并在两侧形成漩涡,则可以通过挠场机制提取零点能,在产生大量热量的同时也会对应某些高能粒子的产生。因此,大动脉血管分叉处的湍流是将血液的流动转为多模振动并大量产热的地方,这属于另外一种人体产热机制,同时产生宏观有序的极为丰富的可供身体使用的振荡源和五音信息。
配合九宫,根据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的九宫数字,周尔晋所创立的“人体X形平衡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基于对缪刺论的认识以及无数次的实践,周老前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高低医疗学理论。所谓高低医疗学,乃是研究人体低沉点与高升点以及如何达到相对平衡的学问。当不平衡由量变到质变,一端出现了病变低沉点,在另一断必然出现高升点,这便产生了疾病。只要在高升点上施加压力,通过大脑这个支点,就可以促使高升点下沉,而在另一端的低沉点就会上升,从而恢复相对平衡线,也就治好疾病了。准确找到低沉点与高升点,促使高升点下沉,就成为调动人体神奇平衡力之源。人体左脑主管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管左半边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大X形,因而低沉点与高升点在人体出现的规律也是大X形。弄懂X形真缔,便成为治病的灵魂与关键。X形平衡法口诀: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中间有病四边平,四边有病中间平,找到低沉高升点,平衡神力诸疾平。X形平衡法体现了“全身是穴,全身无穴”的经穴特点。例如,脚踝附近疼痛的病人,经过在手掌部探寻痛点都在大鱼际内侧偏上位置找到强烈的压痛点,以拇指按压稍用力患者即有难于忍受的痛感,反复坚持数天则病愈。但是,周老前辈却忽略了缪刺的内容并非就左右交叉刺络取穴法这么简单。细读经文可知,“其气无常处”,我们是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就掌握缪刺的全部内容的。尽管“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但却没有说明以左取右是取右上还是右下,更没有讲清楚到底在右上或右下的具体范围,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地研究一下缪刺论的精髓所在。归纳起来,缪刺取穴主要存在三种方法:就近取穴、中轴对称取穴与中心取穴。
所谓就近取穴是指按就近的原则取穴。中轴对称取穴是以人体的中轴即百会穴与会阴穴的连线为经轴对称取穴,或者以神阙穴与命门穴的连线为纬轴对称取穴,前者用于左右对称的情况,后者用于前后对称或上下对称的情况。而中心取穴又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则是在人体的正面以神阙穴为中心对称点来确定穴位所在,二则在背面则以命门穴则为中心对称点来取穴,三则是指按经轴与纬轴的交点为中心对称点来确定穴位所在。这个对称中心不但在人体上是几何对称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我们的生命对称中心。其中,纬轴的神阙穴与命门穴就是我们的先天的源穴位,而经轴的百会穴与会阴穴就是我们的后天的源穴位——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源于人体整太极的自平衡结构约束,如双螺旋,宝葫芦状等都与此有关,整体性规律运化对于人体至关重要,暗示了整体数码分布盘的存在。此外,关于此类诊病法在一些研究中也略显端倪,如通过基里安摄影对比对称穴位发光强度、左右乳腺钙化点分布比较、左右井穴温度差等,都是基于人体的对称部位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变化来实现诊病的。
联想阅读
※针灸经典配穴
※针灸经验分享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民间针灸绝技年版》
※疑难杂症针灸配穴分享
※针灸止痛治痛25对穴分享
※针灸中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荟萃
※董氏奇穴针灸
※名家针灸手法分享
※针灸临床常用30个腧穴配方
※彭静山先生针灸秘传十八绝招分享
※王乐庭针灸绝技分享
※程莘农院士针灸临床“三要”
※针灸大师陆瘦燕学术观点及医案
※郑魁山教授60余年配穴秘方
※针灸穴位的主治归类汇编
※最基础也最高深,中医人针灸一辈子都在摸索(针灸必知)
※针灸治疗头痛
※针灸摘要——一个穴位治疗乳腺增生
※针灸摘要——一针得(一)
※针灸摘要——穴性赋,百症赋、通玄指要赋
※针灸摘要——特定穴记忆歌诀
※针灸摘要——针灸对穴疗法(附常用30组)
※针灸摘要——失传的“络、溪、谷”三套针穴
※针灸摘要——针灸处方主配穴
※针灸摘要——针灸按摩全息之精髓
※针灸摘要——针道心要密谈
※针灸摘要——针灸得气
※针灸基本功练习秘诀
※针灸摘要——手三针足三针
※针灸摘要——经络触诊选穴
※针灸摘要——常用穴位处方歌诀
※针灸摘要——道门点穴绝技医疗
※针灸摘要——压痛点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
※针灸摘要——烧山火与透心凉操作手法
※针灸摘要——燔针劫刺与二十六刺
※颈椎疾病正骨九法+针灸治疗腰痛八法
※子午流注针灸法本源说
※针灸特效穴位
※针灸治疗偏瘫的最佳时机及其治疗要点
※艾灸验方,配穴祛病(常用验方和穴位)
※《无极针法》
※《太乙神针心法》
※无极针法之“五气朝元”针法
※无极针法的心法与具体针法
※《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
※《鬼门十三针》
※谭无边天应穴平衡针法
※金科煜的一根针疗法分享
※透穴针法
※一针疗法
※腹针的定位取穴图
※针刺取穴顺序
※薄智云腹针疗法
※金针之不传之秘——十二对冲
※听宫穴开了,能听到心脏跳动声、进针声、拔牙骨肉分离声
※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时辰表
※针刺麻醉疗法
※鬼门十三针
※道家针法阐秘
联想阅读
※针海拾遗:针灸入门一夜通
※一位中医者的脉法、针灸、方药之路
※第十讲针灸奇效之谜——经脉原理
※第十一讲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
※《针灸大成》(卷一)
※《针灸大成》(卷二)
※《针灸大成》(卷三)
※《针灸大成》(卷四)
※《针灸大成》(卷五)
※《针灸大成》(卷六)
※《针灸大成》(卷七)
※《针灸大成》(卷八)
※《针灸大成》(卷九)
※《针灸大成》(卷十)
※倪海厦《人纪》-针灸(一)
※倪海厦《人纪》-针灸(二)
※倪海厦《人纪》-针灸(三)
※倪海厦《人纪》-针灸(四)
※倪海厦《人纪》-针灸(五)
※倪海厦《人纪》-针灸(六)
※倪海厦《人纪》-针灸(七)
※倪海厦《人纪》-针灸(八)
※《针灸甲乙经》卷一
※《针灸甲乙经》卷二
※《针灸甲乙经》卷三
※《针灸甲乙经》卷四
※《针灸甲乙经》卷五
※《针灸甲乙经》卷六
※《针灸甲乙经》卷七
※《针灸甲乙经》卷八
※《针灸甲乙经》卷九
※《针灸甲乙经》卷十
※《针灸甲乙经》卷十一
※《针灸甲乙经》卷十二
赞赏